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  相似文献   

2.
<正>初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吸引人、感动人的是小说叙说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琼珊染上了肺炎,命悬一线;老贝尔曼为了救琼珊不顾自己有病的身躯,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独自爬上梯子在墙上画下了一枚永久的常春藤叶,过了两天老贝尔曼就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3.
<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故事梗概是: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住着苏艾、琼珊还有她们的邻居老贝尔曼——一个画了一辈子画却还没名气的画家。得了严重肺炎的琼珊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上,以为藤叶落尽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际。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风雨交加,但边缘已经枯萎发黄  相似文献   

4.
<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国作家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几乎被收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贝尔曼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的夜晚,在窗外墙上的常春藤边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给了楼上身患肺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年轻女画家琼珊活下去的念头。最终,琼珊战胜病魔活了下来,而贝尔曼自己却因在"凄风苦雨"中作画,而陷入"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  相似文献   

6.
一片叶子,系着两个生命,老贝尔曼的艺术生命在叶片上流动,琼珊生的欲望在叶片上点燃,《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个性化解读也就紧紧围绕这一片叶子展开。  相似文献   

7.
人为万物之灵长、世间之主宰,倘若在惊涛骇浪中还能驾驭生活之舟,那将多么美好!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写到:"琼珊在肺炎折磨下,已奄奄一息。医生说她活下去的可能性取决于她活下去的决心。她把自己生命延续的希望寄托于窗外几片残留的常春藤叶上,她要坚持到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之时再死去。"就是这片"叶子"支撑着琼珊活下去的信心,使她走出了黑暗  相似文献   

8.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部分,学生朗读了课文,师生开始了以下探究活动:师:原来挽救了琼珊年轻的生命的竟是一片画出的常春藤叶,而让人有些讨厌的、在艺术上很不重言诺的贝尔曼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完  相似文献   

9.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多部常用词典都没有收录"窗槛"一词。而对于"窗槛"一词的读音,教材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或许是教材的编者以为没有必要注释出来,但这确实是一个盲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个词语的读音在各种练习中也经常遇到,而且有标注为"窗lian"的,也有标注为"窗kan"的。总之,  相似文献   

10.
你读过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名作《最后的藤叶》吗?作品塑造了一位老画家的形象。这位名叫贝尔门的画家,为了让他的邻居———一位学画的女孩子琼珊不失去生的信念,偷偷在夜间冒着严寒风雨,爬上扶梯,在琼珊窗外的砖墙上,用绿色颜料画了一片长春藤的叶子。琼珊当时正患肺炎,心情抑郁,她认定当窗外最后一片藤叶在风雨中飘落的时候,自己便要离开人世。然而那天清晨,琼珊看到最后一片绿叶仍然牢牢地“长”在墙上,以后几天也没有飘落。她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肺炎也渐渐好转。而那位老画家贝尔门先生,却因夜间画叶而感染了肺炎,两…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对美好人性与美好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小说的结尾部分。“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这画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正是老贝尔曼用自身生命所完成的最杰出的艺术品。正是这部作品,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大爱无垠——《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欧·亨利以"含泪的微笑"结尾。但,这不是结局,贝尔曼舍己为人永不放弃的大爱精神必须得到传承,让一代代人发扬光大,让常春藤叶常青,让我们与作品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孙绍振教授将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解读为"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笔者查阅了许多材料,发现这种解读是被读者普遍采信的。这种解读固然无误,但如果对一篇被他人解读得已经很充分的小说提出几个新问题,我们可能会挖掘出小说更深层的东西。读过此文之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琼珊会想到死?(2)为什么作者让老贝尔曼死去?(3)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群人,偏偏选择一群作画的艺术家?经过思考,我认  相似文献   

15.
一、课内阅读(38分)阅读《最后的长春藤叶》(节选),完成1~6题。(20分)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代表作,讲授本文时,与其他很多教师一样,我将重点放在分析本文的主旨、分析贝尔曼的形象特点和塑造方法以及精巧的构思——“欧·亨利式的结尾”等问题,引领学生津津有味地讨论和赏析。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公认的传世名篇。小说从1905年诞生起,就得到读者和学界的充分解读。但是,就汉译本而言,众多挖掘式阅读并未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常春藤的叶子有没有集体谢幕的时间?欧·亨利在小说中描写了常春藤叶在寒冬完全凋零的场景,并借此场景展开情节设计。但是根据植物学常识,常春藤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它的成长过程中不存在叶子集体谢幕、  相似文献   

18.
有太多的人认为,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设置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绝非故弄玄虚,而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之一贝尔曼是一个没有多大成就的艺术家,总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但他始终没有动手。可见,这个老画家虽在艺术上无多大成就,而心底却一直涌动着一个美好的创作心愿,一旦有个契机,便会倾注于画笔。  相似文献   

19.
《最后一片叶子》,也译为《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O.Henry)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善于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现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本故事让我们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相似文献   

20.
葛洁钰 《语文天地》2012,(13):20-21
【学情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