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猛 《科学中国人》2011,(20):30-31
一、中国公民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度获奖者是中国81岁女科学家屠呦呦。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光环的"三无"教授屠呦呦,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8-18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3.
数据     
《科学中国人》2013,(10):69
美国拉斯克基金会近日公布了2013年拉斯克奖(Albert Lasker Award)的获奖者,今年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今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授予美国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Richard H.Schell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C.Sdhof。获奖理由是在"神经递质快速释放背后相关分子机器和调控机制方面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是为人们熟知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姐妹奖"--lg诺贝尔奖(又称搞笑诺贝尔奖)可能知者不多,它是由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共同设立的.评奖要求是"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前几届搞笑诺贝尔奖我刊2004年第3期有专文介绍).在2004年10月4日真正的诺贝尔奖拉开序幕前一天,第13届搞笑诺贝尔奖也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5.
2011年诺贝尔奖于10月3日起陆续公布,此前令公众充满期待的屠呦呦无缘问鼎。虽然媒体称她所获得的拉斯克奖,距离诺奖也就"一步之遥",然而,透过她本人的获奖,以及今年颁发的诺贝尔奖项,我们不难发现,离学术的顶峰,我国的差距,岂止"一步",而是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似文献   

7.
以2016年拉斯克奖的"颠倒"现象作为研究缘起,梳理70年来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基于统计结果进行解读,探索拉斯克基础医学奖成果性质的变迁轨迹。研究发现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中专利持有者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意味着他们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已不再是纯基础研究,是居于基础向应用端转化中间阶段的成果形式。这一变迁与转化医学的发展轨迹有着一致性,是技术科学中介与桥梁作用的体现。基于此,我国应尽快在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8.
佚名 《今日科苑》2014,(8):35-37
<正>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中,只设有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类别(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而没有数学这个科学之"王"的份额,使得数学这个重要学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评价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卓越人物的机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先后树起了两个国际性的数学大奖:一个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持评定的。在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菲尔兹奖;另一个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设立的一年一度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两个数学大奖的权威性、国际性,以及所享有的荣誉都不亚于诺贝尔奖,因此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和颁奖,总会一轮又一轮地刺激中国人的"诺奖神经"近似打摆子似地一次次振奋。特别是当某某国际科学界"权威人士"说,中国人离获得这个奖项不远了的时候,国人便越发地关注有关这个奖项的每一个细节:获奖者如何得知自己"中彩"的消息;他或她的第一反应;今年的奖金是多少,折合成  相似文献   

10.
朱清时:缺乏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使我们无缘诺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自1957年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以来,中国人一直希望本土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期待,延续了50多年。为什么诺贝尔奖总与我们无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大学的创新能力弱,不是我们的投入太少,也不是我们的人才队伍不足,关键是我们缺乏利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遥远空泛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大有作为。这正是素有"绿色诺贝尔奖"之称的戈德曼奖所倡导的理念,读完今年获奖者的故事,你一定会坚定这一想法。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有着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十周年。12月17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和中国科技界的代表们齐聚北京,共同参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届颁奖仪式。为回顾和总结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十年来,对于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效果,主办方特别举办了"中  相似文献   

14.
正诺贝尔奖的3个自然科学奖项偏重基础研究,似乎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距离甚远,但事实并非如此。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拓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不仅激励人们探索未知,还演化出了许多今天习以为常的技术、发展了大量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早已经成了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最后一次修改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作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诺贝尔不设数学奖,人们曾作过种种有趣的猜测。后来,相继有人专为数学学科设立了几个奖项,以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这些奖项的设立,对推动数学的发展、表彰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所作的贡献,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奖项与诺贝尔奖尚有差距:一.不是每年评选;二、奖金数额相差太大。2001年8月,挪威王国政府宣布,在阿贝尔诞生200周年之际,设立面向国际的“阿贝尔数学奖”。自2002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奖50万美元,基本上可以与诺贝尔奖相匹配。首奖订于2003年颁发。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改变数学的面貌”,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是”所有化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及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每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会在斯德哥尔摩为年度诺贝尔奖得主颁奖。而这个奖的设立者就是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正>中国成功蝉联"戈登·贝尔"奖11月17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7)上,基于我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年度"戈登·贝尔"奖,这一奖项被称为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这也是我国继去年在国际上首次摘得戈登·贝尔奖之后,再次揽获该奖。据悉,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地学系、计算机系,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并行  相似文献   

18.
喜讯     
<正>热烈祝贺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屠呦呦女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她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多年,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  相似文献   

19.
喜讯     
<正>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近日在京揭晓。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获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组委会在对施一公的获奖评价中写道,表彰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贡献。作为早期全职回国的"海归"科学家代表,施一公在与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现场电话连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对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褒贬不一,但对三项自然科学奖却刮目相看,其源盖出于它的"刚性"。翻开灿若星汉的获奖者名单,心中会油然升起对人类文明的追念和对科学先驱的敬畏。诺贝尔奖的功勋不仅在全世界推动了科学进步,提高了科学地位,也大规模普及了科学知识。每年10月,新科"诺贝尔状元"如同奥运会的冠军一样名扬天下,成为媒体的焦点和公众的偶像。诺贝尔奖章数量的多寡,常常被大学、机构乃至国家当作展现科学实力的招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