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人格的诗性构成,举凡出与处、情与性、狂与慎乃至生与死,其心理内容都有着躁动与虚静的相峙与相契;而魏晋文学的人格流变,从党人玉碎、邺下悲慨,到竹林徘徊、金谷焦虑,一直到兰亭玄精、悠然见南山,其心路历程又可大致描述为由躁动渐趋虚静,并最终归于南山的宁静与冲淡。虚静与躁动的相济相悻,即昭示着魏晋文学家人格的哲学内涵和心态祈向,又铸成魏晋人格与魏晋文学的艺术勉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建中教授的《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98年版 )是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书在民族心灵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双重背景下 ,追寻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 ,演绎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作者指出 :魏晋文学是魏晋人格的精神投射与诗性显现 ,魏晋人格是魏晋文学永远的神韵与不死的魂灵 ,艺术的人格化与人格的艺术化 ,构成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的相生相济 ,并最终铸成魏晋文学与人格的永恒魅力。古典文学界的著名学者钱仲联、章培恒、王钟陵等 ,对是书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学评论》副总编胡明研究员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3.
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百年来,陶潜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本文认为:陶潜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铸成陶潜诗歌永远的神韵。陶渊明诗歌的人格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在诗性与神美的层面,达到了完满的契合,二是借“形、影、神”之间的人格对话消释人格主体“营营以惜生”之苦,将大钧之力、大化之功融入南山人格;三是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乘化以归尽”的生命意识,使人格在生死之思中得到升华。南山之于陶潜,是诗性栖居之地;南山之于中国古代文学,则标识着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6.
真人是庄子着力描写的理想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建构的内在规定。庄子人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及负面性: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8.
张衡是东汉至魏晋文学嬗变期间的一位重要作家,后世论者多从文体新变来把握其文学成就,深度略显不足。本文主要探索张衡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其人格之关系,从三个方面来展示作家的心灵特征、作品的个性化魅力与新鲜质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闫玮 《文教资料》2006,(23):80-81
在动荡纷乱的魏晋时期,士人们不断刷新并完善着理想人格的形态,他们从汉末“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转而崇尚兼具“才性”的政治型理想人格。又在玄学人格思想的影响下,转变为对玄虚疏放、风神潇洒的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然而,真正自觉追求并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精神的,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  相似文献   

12.
魏晋名士是出现于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批特殊人物。他们的出现不仅有特殊的历史条件,而且作为整个历史中的一环,其思想必然与前后时期的人物有继承和影响的关系。魏晋名士虽然活跃于中古时代,但他们的人格形象是先秦至汉代的文化积淀与魏晋时代的特定因素结合的产物。影响魏晋名士思想形成的因素很复杂,本文主要从道家人格思想形成的历史与时代原因出发,通过对道家人格思想的内涵和外化的分析,探讨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对魏晋名士人格的影响以及魏晋名士人格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思想家。葛洪的代表作《抱朴子》中不仅有重要的宗教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美学思想。其中所蕴含的人格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对于我们今天理想人格的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分析葛洪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出世的审美心态,阐释其对儒道人格美学思想的融合和对魏晋人格美学思想的吸收。进而揭示葛洪人格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庄子》一书中,不少篇章都涉及到理想人格问题,象《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应帝王》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份。”《逍遥游》所论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但由于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故而形象性、通俗性以及可读性都更强一些。庄子认为,修养至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摆脱了一切束缚的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只有精神得到彻底的逍遥,也就是达到绝对的自由,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魏晋之际的玄学名家,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既充溢着激越的诗情与灵感,又渗透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是作者主体人格、现实感受与浪漫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从《咏怀》诗以自然之道观照社会人生,批判否定现实和追求超现实理想几方面论析《咏怀》诗的玄学特征,强调指出了《咏怀》诗所展示的时代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对魏晋思想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已撰文论析庄子的人格特点,并着重指出;“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指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①但对庄子人格困境的表现形态、庄子自身的理论衍化,对庄子入格实践带来的困惑等问题,并未展开论析。现拈出“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庄子矛盾的心理层次”来说明庄子人格困境之具象,拈出“庄子理论衍化的自身团结”来探讨给庄子人格带来困惑的自身理论根源。一、走出人格困境: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庄子》一书描述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合乎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人格;安排去化、任物自然、绝对消…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9.
屈大均人格精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的人格精神体现中国古代士人匡时济世积极进取的一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迥异于他人的个性色彩。在国变父亡之际,屈大均选择了逃禅,然而,他与禅并没有在宗教层面上缔结姻缘。他的主导人格是儒家人格,兼有游侠人格。从人格学角度说,屈大均的人格是一种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内涵的分析,从其背景及实现的途径中来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与其"道"的哲学思想的实现过程同一性.并以此来具体探讨庄子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