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内涵的分析,从其背景及实现的途径中来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与其"道"的哲学思想的实现过程同一性.并以此来具体探讨庄子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4.
闫玮 《文教资料》2006,(23):80-81
在动荡纷乱的魏晋时期,士人们不断刷新并完善着理想人格的形态,他们从汉末“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转而崇尚兼具“才性”的政治型理想人格。又在玄学人格思想的影响下,转变为对玄虚疏放、风神潇洒的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然而,真正自觉追求并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精神的,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  相似文献   

5.
杨富荣 《文教资料》2009,(35):88-89
庄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探索人的个体绝对自由的哲学家。本文从思想基础、真实内涵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庄子的个体绝对自由思想进行了分析评述。肯定了庄子对中国人生哲学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文学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文学的不朽价值,正是以文学写哲学,将哲学文学化。庄子的“首”论、美学和人生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庄子文学的内涵,本文旨在明确庄子寓言中体现的游乎四海之外神、人般的理想的人格,超凡脱俗、反璞归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②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8.
9.
试论庄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哲学,为后人解读先秦道家文化打开了崭新的视野。其追求的理想人格———“无待”、“无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其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建构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庄子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世界突围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当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进化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扰。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学 ,历阅沧桑 ,传至魏晋 ,因于时势 ,乃蔚成大国。谈者云起 ,注家星布。在这一时期 ,《庄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思潮的方式被流传、探讨和实践 ,成为庄学传播接受史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2.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13.
闫玮 《文教资料》2008,(1):9-11
魏晋时期的人格审美对文学审美的影响直接而深远.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的人格审美观念孕育了以自然为法度的文学审美原则;人格审美的诸多范畴被引入了文学审美领域,并成为文学审美的重要标准;人格审美中的形神观也对文学审美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文学审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等,多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人格审美及其品级划分也为当时文学批评等级流别的划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5.
魏晋人格的诗性构成,举凡出与处、情与性、狂与慎乃至生与死,其心理内容都有着躁动与虚静的相峙与相契;而魏晋文学的人格流变,从党人玉碎、邺下悲慨,到竹林徘徊、金谷焦虑,一直到兰亭玄精、悠然见南山,其心路历程又可大致描述为由躁动渐趋虚静,并最终归于南山的宁静与冲淡。虚静与躁动的相济相悻,即昭示着魏晋文学家人格的哲学内涵和心态祈向,又铸成魏晋人格与魏晋文学的艺术勉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在乱世的背景下,庄子及魏晋士人通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对独立自由人格境界的探索,期求达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其价值在于,体现了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哲理追求,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在论及教育时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从“道”的理论范畴和他们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的理想人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今天重新审视道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质,对于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对祸患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失意。这样的心理反应使他陷于无限的困苦和矛盾之中。由此,为了摆脱困境,获得在物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超越,他力图在精神领域以“无用之用”、“物我合一”、“游世”等为主要手段对实现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消解。他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思考正是由此而深入的。并且显示出庄子哲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