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信仰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起着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的功用。教师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教育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教师只有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信仰,才能培育有生命尊严感的、懂得人与人平等的人格意识,成为合格的且有尊严的社会公民,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院校只有创新,才能办出特色,保证质量,适应新世纪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要确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把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内容上、管理上创新,而且要在教育方式、教育模式上创新,这同样是反映人才教育体系创新成果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有必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和清楚的认识 :首先 ,创新教育应当统一于素质教育 ;其次 ,素质教育应当指向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生的社会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针对我国体育院校在运动项目教学中重物轻人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项目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素质的成才教育;而人文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素养的成人教育。只有建立科学知识与人文相融合的运动项目功能教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社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素质的教育,强调从人素质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采取适宜的方法,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素质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从实质上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个性发展。这是由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个性素质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并不对立于素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施途径,是新形势下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素质教育更新、更完美的体现。创新教育具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它还具有以下几个涵义:一是独特性,创新不是以现成方式、旧有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一是人的差异性和教育特点的内在要求;其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三是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但是多元化评价的标准则是统一的。所谓多元,乃是指评价指标的设定,标准是统一的。其标准应该以能否为社会服务,能否有利于一个人朝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为原则,从价值观、日常行为表现、思想道德品质等若干角度来综合考虑制定。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努力寻求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意见》还强调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教育是在充分认识教育效果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热点话题。个性化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存在深远影响。美俄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培养个性思维,使得个性化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在于从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着手,使教育具有针对性,这种教育模式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三者是统一的,我国应该通过发展研究型教育推进个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素质教育是落实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教育领域的观念转变与革命,它让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在教育伦理规范的指导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十几年来,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从各个不同切入点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教改实验研究,从而促进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和表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 ,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科学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中师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时 ,小学未来教师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中师教学中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一、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对实施素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对学校教育质量感到忧虑,认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是学校不再抓教育质量,势必会影响学生升学就业;有些人还认为素质教育与己无关,那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对实施素质教育漠不关心。殊不知,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培养的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应试教育连“工具”都不能生产,只能生产打上合格与不合格标签的“产品”,这些产品甚至没有使用价值。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培养“工具”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搞素质教育一要转变观念,二要是改革体制。  相似文献   

15.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深人研究,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区在进行素质教育实验的进程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力求将素质教育转化为教育行为,落实到课堂,辐射到社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的要求更多是强调人的共性发展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所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 ,即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 ,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 ,…  相似文献   

17.
开展课外阅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是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他不仅弥补学生课内知识学习的不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面向全体学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现代化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由来.就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我国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关系等作了深入探讨.且在“教育现代化”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新概念。认为学校体育现代化与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看是统一的.并就我国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和明确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性质.实施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个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其次.应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形态。再次,必须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培养规格按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社会。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转轨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所承担着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素质教育任务。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知识、能力、品质等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的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其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坚定的教育信仰,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