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或” 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读作“p或q”,记作“p∨q”.  相似文献   

2.
李泽贵  朱东辉 《考试》2003,(1):57-59
在学习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时,常有学生提出,命题p“方程x~2-3x+2=0的根是x=1”为假,命题q“方程x~2-3x+2=0的根是x=2”为假,复合命题r:“方程x~2-3x+2=0的根是x=1或x=2”为真;若把复合命题r看作是p和q型的复合命题,出现了与真值表相矛盾的情况。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模棱两可,学生们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理解还有一些糊涂的认识。本文拟以集合的观点对三个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做一些解释,以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于“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两种情况的根本方法。可是,在  相似文献   

4.
1.“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 “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称为命题P的否定,但“非P”之“非”在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含有或、且、非)中只是否定命题中的结论,而否命题是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全盘否定,这就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所以写“非P”时,应先搞清命题P的条件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心态,两者在文化领域内的割据将限制未来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尽管面临挑战,但教育仍然是促进两种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通过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对学生的限制,通过培养通识性人才为打破学科壁垒、跨越学科藩篱,为搭建两种文化对话平台提供可能是社会为改变两种文化割裂现状目前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像文化的基石。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了解语言必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像文化的基石。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了解语言必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  相似文献   

8.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05年版数学选修2-1的1.3节《简单的逻辑联接词》一节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老是对逻辑联接词或且非使用或理解不当,导致解题时逻辑混淆,说理不清的情况,所以在此特对本书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注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启蒙林华国有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历史上,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历次政治救亡斗争在其初期都有思想启蒙与之相伴,二者相互促进,但后来的发展却总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封建思想不但未能得到认真清算,而且在解放后借...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性情学说”是“人的两种生成”的混合物。但由于儒学理论的实践品性,使它在对人的哲学生成的追问上,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对人的现实生成的追问,又不肯过多承认人的现实要求。结果即否定了人的现实生成,又阻隔了对人的哲学生成的深究。其中偏差与价值共存,迷茫与清醒同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临时项目小组对各250本教育硕士与普通硕士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以定量分析的方式从问题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和规范意识四个维度、九个变量揭示了研究生培养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两种文化"立场和观念的对峙与冲突为高中"文理分科"埋下了认识论上的隐患。高中"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分裂以及受教育者整体知识结构的失衡、日常生活经验的支离、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和综合素质的缺陷。面对日益综合化、复杂化、整体化的社会发展,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整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提起"或",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多表示一种"选择关系".在数学上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逻辑联结词,可以构成逻辑用语,还有何谈?非也,请看: 在数学上,对于命题p和命题q,用"或"可以联结成一个新命题:命题p或命题q.对于这个新命题,只要命题p和命题q都是假命题时,这个新命题"命题p或命题q"才是假命题;只要命题p和命题q中一个为真命题时,这个新命题"命题p或命题q"就是真命题.可以看到,让这个"或"命题是个假命题还真有点难,概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这就是数学上的逻辑用语,"或"命题.此时,大家觉得"或"问题比较简单,可它有时很调皮.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翻译角度看,诗歌英译追求美感。在进行诗歌英译时译者应从整体与细节、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使其达到两种语言的内在统一。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旨在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来解读《清明》两种英译本。希望通过此文,能使目的语读者对原诗和译文有更深的了解,使大家知之,乐之。  相似文献   

16.
《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 Family Members一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Is this your…?Yes,he/she is.No,he/she isn’t.,能正确区别he/she,并能熟练运用。以下是我在第一课时处理这一难点时对两个班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完课后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真可谓“异曲”不同工。  相似文献   

17.
“逻辑联结词”是高一数学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共计 2课时 .由于是新增加内容 ,课时又比较少 ,所以初次使用新教材进行学习的人中对逻辑联结词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甚至一些教辅用书也不例外 .本文就是自己经过对逻辑联结词二轮的教学实践 ,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反思而得出的思考 ,供初学者参考 ,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 .1 对“逻辑联结词”的初步认识教学参考书的第 8页很明确提出“逻辑联结词”的教学要求 :( 1)了解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它的含义是 ;给一个含有“或”、“且”、“…  相似文献   

18.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汉字结构具有三个层级,即记号(笔划)、字符、字。字符组合成字的方式不是线性的,而主要是“坐标式”;字符既记录语言的语音要素,又记录语义要素,而通过这些要素的交合来显示这个字所记录的词义。汉字所以采用这种组合方式是汉语词汇体系制约的结果。汉语词汇的特点决定了汉字主要采用“形声”构字的方法而不宜采用拼音文字的方法。从“结构——功能” 看,汉字是“义素——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基于不同的人生意义和宇宙观点,形成“比德”与“畅神”两种自然审美观。他们从人与宇宙自然的交相感应之中,领悟到两种不同的人格完善的真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修养取向。这两种自然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