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换。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尚未在整体上实现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化,动产善意取得法律构成要件应当包括让与人要件、受让人要件及标的物要件等。其法律效果主要发生在原所有权人、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维护交易安全.中国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只散见于司法解释,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的理论探讨,提出善意取得制度由6个要件构成:善意取得制度的客体要件;第三人取得财产时必须具有善意;受让人须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受让人须实际占有由让与人转移占有的动产;让与人须为无处分权人;让与人须为动产的占有人.  相似文献   

3.
由于赃物不同于一般标的物,在制度的设计上必须严格其适用条件,除应符合善意取得的6个一般构成要件外,还应符合四个方面的特殊要件,主要包括: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客体--赃物的认定;有偿是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受让人须从合法的交易场所取得赃物才能适用善意取得,主要包括:拍卖场所、公共市场和贩卖同类物品的商人处;受让人取得赃物时主观上须是善意以及善意如何认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善意取得制度作了规定.但范围较小且在使用要件上也不十分明确。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主要依据是保护交易安全即动产的安全。善意取得必须具备严格的条件。善意取得会发生善意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而权利人丧失所有权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5.
论不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草案第111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同时,采纳部分学者的观点,将其适用范围扩展至不动产物权变动领域,作为协调物权变动中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的唯一制度取代公示公信原则.这种制度设计,将在制度内部产生紊乱,主要体现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前提即是否为无权处分、受让人主观的判断、是否区分原权利人的过失等方面,对司法实践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物权法》第一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创新性地将传统的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动产领域。《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构成要件较少,有些要件规定不太合理。《物权法》应规定赃物的善意取得,明确遗失物的善意取得规定,不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作为构成要件,应对无权处分及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作出规定,应将其他物权善意取得的规定具体化,还可以规定债权的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财产交易的动态安全,维护交易活动中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达到维护正常交易活动和正常交易秩序的目的;其构成要件应包括让与人须为财产的占有人,且受让人须实际占有让与财产,它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对遗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文义上没有区分受让人主观善意;逻辑上存在概念不周延和矛盾的问题;制度功能上并没有真正平衡原权利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交易安全保护的目的也没有彻底实现。结合国外立法的经验,我国立法应承认遗失物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9.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是指对特定物权事实的不知,是一种主观不知的事实判断,而有无过失则是对第三人信赖的合理性判断.文章首先介绍了善意的起源、发展,探析了"善意"保护的效力渊源;进而分析了"善意"的内涵界定;最后从主体、主观、客观、时间四个方面论述了"善意"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将善意取得作为取得所有权的特殊方式,但对赃物转让的受让人能否适用没有直接规定。对赃物转让原则上应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应明确在例外情况下可能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盗赃的善意占有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它与善意取得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善意取得制度的功能入手,通过对盗赃善意占有性质分析,通过与国外对同一问题规定的比较,可以揭示我国关于盗赃善意占有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善意取得作为一项制度,为大多数国家民法所承认,并作为物权追及力的一种例外。我国在制定物权法的过程中如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诚信道德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诚信道德问题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诚信观的基本特点及当代诚信道德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4.
善意取得制度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保护交易安全、维护经济秩序的前提下产生的。在确保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应重视对原有人的经济赔偿,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但现行多数人身保险合同中普遍存在重投保人的诚信义务,以格式文本的形式为投保人设置不利障碍,保险人自身却没有很好地履行最大诚信原则。本文拟通过诚实信用原则的界定,并从保险法制、经济等方面探究人身保险中诚信危机的根源,以期有效克服人身保险中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16.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之一。然而,传统诚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解决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本文提出了中国传统诚信特点、现代诚信特点及由传统到现代的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时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追索的法律制度。文章从善意取得的要件,善意取得制度中略存争议的几个问题及善意取得在制度与法律上与其他善意保护制度的区别几方面加以论述。关于赃物是否善意取得,文章赞同有条件地对赃物实行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8.
诚实信用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它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经济影响。诚实信用原则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维持交易公平。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人类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是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的缺失将是一种社会灾难,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进行诚信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最重要的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的公民个体、单位集体和公司法人的信用记录档案,并附之以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