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2.
您不信任我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座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会溜……”“哎,这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3,(35):28-28
PISA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个一”。  相似文献   

4.
在古老的非洲,在埃塞俄比亚,豺、猴子和野兔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尤其是野兔,虽说他个子小,但他的聪明却是远近闻名,就连体大凶悍的豹子都非常崇拜他。一天,狮子和野兔相遇了。虽说野兔内心有些害怕,但还是强装镇静地问:“老兄,你怎么见到我就流口水呀?”“因为我想吃你,难道你不是肉吗?”狮子贪婪地说。“可我太瘦、太小了,”野兔说:“你吃掉我之后,还会感到饿。我们为什么不一起去村子里找更肥的东西呢?”“你,你和我一起打猎?”狮子笑道:“你能捉到什么?”“你别不信,”野兔说:“如果我们不能捉到比我肥…  相似文献   

5.
<正>“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为什么总会有人觉得……?”“难道没人看出……?”目前,“杠精”正在超过段子手席卷各大网络平台。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杠精们凭借“为反对而反对”的原理,成功地将这句话做到了极致。“键盘侠?不好意思,我的新名字是杠精。”所谓杠精,是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他们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度,讲究快准稳狠,把原句中简单的形容词,夸大到荒谬绝伦的程度来规避原句所表达的真实意思,继而达到自己认为的幽默目的。“苹果真好吃。”“每个苹果都好吃吗?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不好吃吗?”目前,杠精已经不再局限于微博、  相似文献   

6.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老师,我已经记了很多遍了,怎么还是记不住?为什么当时记住了过后又忘了?”起初我对这个问题也感到迷惑,认为是他们没有天赋,现在我感觉原因是他们缺少语感。  相似文献   

8.
“老师,他说他喜欢我!”“啊!是吗?……有人喜欢不好吗?”“老师,不是那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到底哪个意思?无论什么意思,我认为有人喜欢总比没人喜欢好,难道你希望没人喜欢你吗?我倒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themorethebest.”“老师,可是,可是,……我又不喜欢他。”“你看你看,你不喜欢的人都喜欢你,你喜欢的人肯定会更喜欢你这么多人喜欢你,难道你不高兴吗这说明你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好学生啊!老师也喜欢出色的学生!”满脸泪痕的她开始破涕为笑了。“可是,他还说因为喜欢我而无心学习。”“这可不太好。但你烦恼什…  相似文献   

9.
怎样设计自己才算成功的设计?请听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四个问题,即:“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果然是大哲学家,三言两语,就点明了人生的真谛。事实也正是如此,你究竟是什么“人”,你与“别人”的区别究竟在哪?你的优势与长处究竟在哪?说穿了,不正是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吗?而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者,说到底,不也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吗?那么您呢?您思考过这四个问题吗?如果您根本就没想过,那么,您肯定算不上聪明的人。如果您想过而没能想清楚,那么,您肯定算不…  相似文献   

10.
每次和学生家长交流,出于职业习惯,我总是脱口而出地问:“这次您的孩子考得怎样?”我自认为这样交谈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有一次我再提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家长却不高兴地对我说“你应该问,你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快乐吗?”这位家长的话给了我不小的震动。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疑解难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营造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个“读”字。“读”就是唤醒,就是领悟。因此,教师应该“读”懂课堂,“读”出课堂的精神活力。那么怎样“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2.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3.
“减负”是时下教育界中出现的“频 度”最高的词汇了。“减负”,“负”在哪 里?怎样才能使“减负”工作恰到好处地 落到实处?这对许多人来说,还仅仅是 一种模糊不定的感觉,有些人甚至还可 能处于“混沌”的盲目状态中。所以说, “减负”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 去探讨。 “负”在哪里?我觉得,“负”不仅仅 反映在作为外倾性标志的学生的学业 负担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压力上。 那么,“负”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主 要来自严峻的就业形势,来源于学业成 效与未来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程度上, 这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珊 《当代职校生》2005,(11):24-24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但是,不怎么样的我却当上了班干部。在班上,我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因此,同学们都认为我过得很快乐,可是,他们又怎么知道我的酸甜苦辣呢?  相似文献   

15.
我的几句心里话本想初三毕业后继续上高中的我,却成为一名职高学生,这是我所没想到的。当时心里非常伤心,情绪十分低落。一时很难转过弯来,认为自己这一生就只能这么碌碌无为的度过了。每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上高中?”的时候,我无言以对,心里不知是酸?是涩?...  相似文献   

16.
Q:人们头上的“旋儿”方向不同,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是和地球自转有关,但是我觉得不太有科学依据。我个人认为还是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有关。对不对?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我的语文课。师生互道好之后,我劈头就问:“本届奥运会你们看了吗?”同学们很激动地回答“看了!”“那么,看的是热闹还是门道?”第二个追问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教室顿时沸腾了。同学们满脸的不屑,纷纷表示怎么可能是看热闹?我见他们的热情高涨了,故弄玄虚地说:“凭什么说呢?”“验证!”大家高声回答我。我一字一顿地说:“有人认为中国选手贾占波获得的那枚金牌是‘捡’来的,你们认为呢?”我故意把‘捡’字说得很重很重。全班立刻沸腾了,很快形成了两派进行辩论:“是捡的,如对手不失误,他能得金牌吗?”赞成的说。“不是捡的!是他自己奋力争取的!”反对的同学大声争辩道。两派各不相让,整个教室象炸开了的油锅。我见时候已到趁机问:“奥运会上金牌那么好‘捡’,为何我们班的同学不到奥运会上去捡几块呢?”停顿一会,我再问:“从这一现象我们懂得了什么?”大家讨论的结果落实到:“实力!”只有有了实力,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才抓得住……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都兴致勃勃锁定体育频道观看,你们也不例外的为我们中国奥运健儿或自己心中的偶像呐喊助威……现在奥运会已圆满结束,在本届奥运会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看比赛的同时有所收获,现在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整理真实的记录下来。要求: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真实体会”。热闹的交流一过,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沉浸在写作之中,脸上漾着笑。两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均按时完成了作文,脸上写满了激动与兴奋。本次作文,全班有无数好的文章。单标题新颖结构巧妙的就有:  相似文献   

18.
怎样处理《屈原列传》中的一句话颜振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是上官大夫谗屈原的话。怎么标点?怎么解释“曰”与“以为”连用?不断有老师问我,也常见到报刊上有讨论的文章。有人认为“曰”是衍文;有人认为“以为”是衍文;有人认...  相似文献   

19.
《蜗牛》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这一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咱们就想办法让它爬出来!怎么样?”“行!,'同学们异口同声。我又抓紧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有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入水中它就有可能出来;有的则认为:用笔尖扎壳背面的小孔它会爬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也有认为“用火烤”、“在地上磨它的壳”——想法真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0.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