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又说明作家自身思想艺术修养之  相似文献   

2.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诗的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在何处?课本中未加注解。对巴峡一词的注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说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王合注《杜甫诗选》称:“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  相似文献   

3.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似乎都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虽然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兵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尘埃,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连横跨渭水的咸阳桥都不见了。真是这样吗?我看各位没有从诗的语言结构来正确理解诗意,似乎只是凭自己的设想来理解杜甫。我下面提出一种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杜诗仇注本也收录了钱谦益这一笺注,可见两人有同样的理解。被截取而加以注解…  相似文献   

4.
杜甫说:“读书难字过。”(《漫成二首》)这不过是他学五柳先生,故作疏犷的话。我们读杜诗,无论难字、易字,都不要轻易放过才好。“恨别鸟惊心”(《春望》)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恨别”被认为是好懂的易字,古注如仇注、浦注、沈注、杨注等都没有讲,今注也大都轻轻放过了。但仔细一琢磨,要把“恨别”讲准确却并不容易。按一般的讲法,恨指怨恨,是及物的,但怨恨与家人离别却不大妥当。诗人是被安史叛军捉到长安,才与家人离别的,他恨叛军的凶残,却不会怨恨家人。恨还可讲为悔恨。悔恨倒是自身的行为,但诗人是自愿与家人离别,主动奔赴国难的,虽然被  相似文献   

5.
关于“巴峡”在哪里,主要有两说:一说在四川巴县,这是根据古本杜诗旧注;一说在湖北巴东县南,主此说者为一九五七年浦江清、吴天五合注的《杜甫诗选》  相似文献   

6.
程少芝先生《“雨脚如麻”句别解》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0期)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雨脚如麻”的问题。 我们先从“雨脚”说起。 高中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解释的:“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 邓魁英、聂石樵先生《杜甫选集》注云:“雨脚:雨点从空而降,直线下垂,称‘雨脚’”。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雨脚如麻,形容密雨,不是疏疏落落的雨。” 《辞源》释“雨脚”为“雨”。 程少芝先生释“雨脚”为“残剩的小雨滴,即屋漏。” 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暂不作出判断,且先考  相似文献   

7.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8.
曾被后人尊为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的一生却很短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死于非命。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历代的诗人墨客以及研究者们都十分关注,如诗人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按照杜甫的看法,陈子昂属“遇害”而卒。对于杜说,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引《旧唐书·陈子昂传》注云:“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遽还乡里。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旧唐书》此述,实际上是本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文苑英华》卷九七三)的记载。卢文为:“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  相似文献   

9.
杜甫《江畔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其中“恰恰”一词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一、清人施鸿保训为:“正好、恰巧。”旧《辞海》:“适逢其时之谓。”萧涤非先生《杜甫研究》117页注为:“恰恰啼,正好叫唤起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绝句三百首》:“恰恰,适值。”刘树勋《唐宋诗选讲》(中国少年出版社)注为:“恰恰,正当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10.
文非 《语文知识》2001,(6):18-19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的“恰恰”一词,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都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但对鸟鸣声的解释,前人早有疑议。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杜诗‘自在娇莺恰恰啼’,今解‘恰恰’为鸣声矣。然王绩诗:  相似文献   

11.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千古留传的名句,但对“青春”一词的意义,历代注杜诗的人,均把它释为“春季”或“春天”。但从文化史的角度,以及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心态去考察,这里的“青春”应为一种酒名,  相似文献   

12.
王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宋代最早编辑杜甫集子的人。他的《杜工部集记》记载着重要的杜甫生平材料,与新旧唐书、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所载不同,这些材料主要来自杜甫诗文注和唐实录。王洙注杜诗自宋代起就有人怀疑,但要否认王洙的著作权,又缺乏真正有力的证据。王洙注杜诗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精美的校勘;二是较全面注释;三是阐释诗意。王洙注的精彩之处多流传后世,其错误与不足也为后世的杜诗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王洙注在杜甫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应该引起杜甫学史研究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同志一九七一年发表的学术新著。《文史哲》一九七九第五期、《天津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分别发表了刘世南题为《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和缪志明题为《<李白与杜甫>异议》的文章,在肯定其中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的同时,集中对《杜甫的阶级意识》一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明显的扬李抑杜的倾向缪志明同志认为:“由于郭老偏爱李白,明显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并且又是选择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诸篇开刀”,由于他“于杜诗精华中觅糟粕”,“就不免对杜诗  相似文献   

14.
行本是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但杜甫学习并发展了乐府民歌的形式,没有沿用旧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拟了《兵车行》这个题目。蔡宽夫对此高度赞扬说:“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评注》卷二)  相似文献   

15.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青春”一词,历代杜诗注家均解释为“春季”或“春天”。《“青春”为酒名说》一文(载《文史知识》1991年1期,以下简称《酒名说》)却特立新说,认为这里的“青春”不作“春季”或“春天”解,应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的简称。这里“青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歌,自宋至清,注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援据繁富,而无千家诸注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要,可资考证者为多。”然洋洋巨著,疏漏之处,实亦难免。后出的注本如杨伦的《杜诗镜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对仇注均作过补充和纠正。清人施洪保所著《读杜诗说》驳难仇注,不遗余力,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今人傅庚生、徐仁甫、邓绍基诸先生亦对仇注匡正补苴,发表过很多宝贵的意见。尽管如此,仇注中的问题还时有发现。今不揣浅陋,献疑数则,以求正于方家。若偶有失检,所论已为前人或时贤道及者,敬祈指示。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18.
戍(shù):防守边疆。……泛驻守某一地方。杜甫《石壕吏》诗:“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驻守在邺城)。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杜诗中这一“戍”字及“邺城戍”的全部解释。  相似文献   

19.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杜甫《即事》 杜甫这首题为《即事》的五言绝句,旧次均编在宝应元年(762)成都诗内。这是一首咏赠舞伎的作品,卢元昌《杜诗阐》注:“此为舞伎作。”但全篇辞语,并未涉及歌舞艺术的本身。前两句是描写舞人珠光宝气的服饰,后两句则是在摹绘舞伎的姿容笑貌  相似文献   

20.
读杜诗,不难发现在他那异彩纷呈的诗篇里,时常出现一个词——“兴”。它有时指某种兴趣或心愿,如“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与杜甫的诗歌创作有紧密联系的创作论概念。但这一点,过去却被人们所忽视。为此,本文拟就杜甫诗中的“兴”,谈一谈笔者的体会。 从创作论方面来说,杜甫的“兴”首先是一种创作的激情和冲动。《至后》一诗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显然,这里的“兴”即“愁”,一种到了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