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的局部歧义现象。本文回顾国外"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历程,概述基于心理语言学和句法分析的"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国内关于"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对"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做出思考,指出今后的研究应朝着将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小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其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由于会谈双方对相互的认知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听话人在幽默话语的解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花园路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听话人对幽默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小品语言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小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其语言产生的幽默是由于会谈双方对相互的认知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听话人在幽默话语的解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花园路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听话人对幽默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小品语言产生的"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找到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花园路径现象与图文广告具有相关性,广告受众在图文广告解读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花园路径现象"。图文广告中出现的"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广告受众对其经过认知语用推理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图文广告中出现的此种现象能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多个层面对"花园路径现象"展开研究和讨论。本文试图沿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析该现象,旨在帮助人们在语言理解的处理过程中更为有效地理解有些歧义现象。话语解读可以在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等因素的相互调节下完成。  相似文献   

6.
花园幽径句在解读过程中具有语义短路效应,极易引发认知困惑并带来解码的超负荷,形成花园幽径现象。介词、限定词、关系代词、连词以及补语成分在句法中具有提示新节点的功能,合理使用可降低认知困惑度,消解花园幽径现象。解读过程中对新兴节点提示词的忽略则会导致先期解码的行进式错位和后期回溯的认知更迭,加剧认知困惑程度。  相似文献   

7.
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花园路径现象”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普遍存在。“花园路径现象”指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其重要成因在于解码过程必须遵循认知上的顺序性。其中,“认知顿悟点”是解码过程的转折点。如其所提供的信息量足以证明认知主体前期理解的错误,则认知纠错机制相应启动,认知主体返回到意义解码的初始阶段,重新按照认知顺序进行意义确定。直到解码过程可以顺利通过“认知顿悟点”。  相似文献   

8.
花园路径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平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9):105-107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语言现象,给人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旨在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句法、语用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花园路径现象,从而揭示人类语言的内在规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语言现象,给人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旨在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句法、语用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花园路径现象,从而揭示人类语言的内在规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花园路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国内外学者从许多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作了不同的讨论。文章通过一个新角度——认知语言学里的原型范畴理论和竞争模型理论就花园路径现象的成因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与解读,认为:读者依据原型范畴理论和线索竞争模型理论所阐述的思路,去解读一个非原型的词项语义或非原型的句法结构或存在歧义的句子,是导致花园路径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否定是否有歧义尚无定论.单义派的一些研究试图通过证明元语否定标记的缺失推翻否定歧义说.为了反驳这一论断,进而证明否定语用歧义的存在,本文以汉语的"是"为例,在元表达框架内证明某些常见于元语否定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专门的元语否定标记.借助三域理论,本文进一步证明否定在行、知、言三域的语用歧义.为了标识否定所处的认知域,某些元...  相似文献   

12.
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相似文献   

13.
否定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但英汉否定的语义表征及语用情景却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采用比较法试对文化差异下的英汉否定进行了探讨,发现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英汉否定的语义表征及语用情景的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化英汉否定的对比研究,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观。它不仅是文本的普遍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普遍存在方式。它依赖于人的体验,具有其存在的心理现实性。Langacker认知语法以研究语言的心理现实性为目标,对语言现象做出了解释。认知语法中的语法单位层级性可以解释互文本与成分文本的层级关系;合价关系和情景语境可以解释成分文本生成复合文本的潜在机制以及文本之间的动态网络关系;焦点调整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阅读主体对文本形成的无限识解。从心理现实性的角度理解互文性可以使互文性理论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量”否定的结果与词序的关联标记模式具有语用、认知动因。否定词与被否定对象的次序是动宾结构的隐喻表现;量否定的结果是“足量原则”和“量级隐含”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模武中应加上对被否定成分的指称的考虑,因为只有对有指的名词短语才能进行全量否定,对无指的量化名词短语只能进行部分否定。否定极性成分在动词前后的理解机制一致,都是对代表主观最小量的无指名词短语的否定已达到对全量的否定。全称量词有两个侧面,在动词后接近无指,在话题位置接近定指,因此否定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语用否定是汉语交际活动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是指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形式,只有凭借语境、特定语气、特定的句法格式等手段通过分析才能得出否定的隐含意义。汉语交际中的隐性语用否定方式种类繁多。使用隐性语用否定,是礼貌的需要,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是得体的需要。研究这种言语现象,对于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实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含否定是表达层面上不具备否定的形式,但却具有否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文章通过对隐含否定表达类型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妙的隐含否定结构,寻找此类结构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讲,否定结构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要远远低于肯定结构,但是越来越多的广告语篇却频频使用否定结构来宣传产品。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广告语篇中的否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否认行为,它们利用认知上的元表征能力,顺应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而出现在语篇中,将消费者认知语境中的某些假设加以否认,使消费者消除这些假设,并产生有利于产品宣传的新的关联假设。否定结构可以使广告取得最佳关联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否定前移在英语中是一种特别的现象。功能语法致力于解释为什么说话者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某一种特定的措辞以及特定表达有这样的形式的原因。与常规的直接否定从句的表达相比,能进行否定前移的动词有着共同的特点,否定前移的可能性有着一定的限制。功能语法的特点更能解释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为否定前移的形式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个人工作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思想中的本质和现象、否定之否建规律,对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加以分析,提出“异化”并非就是错误,要辩证的去分析,要在否定中有所肯定.在抛弃中有所继承的观点,希望能给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把快乐体育教学的灵魂真正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