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该文阐释了批评策略和文化深层动因之间的互动关系。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则是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独立性不仅是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批评策略的对比研究和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批评策略不同。对于青壮年,东方文化批评相对间接,“先扬后抑”,西方文化批评相对直接,“先抑后扬”;对于青少年,西方文化比较讲究策略,表扬为主,东方文化不太讲究策略,批评为主。批评策略的这些特征虽然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不同有关系,但是其根本的原因和考量于个体独立性:个体独立性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青少年和青壮年是人类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群体,东西方文化对于这两个社会阶段看重的分别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培养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必要性,无论在体现学校的教育性本身,还是在强调学校个性化和提升学校影响力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动力源泉.学校文化建设将会在支持品牌形象提升、强调连续发展规划以及引领先进文化风尚等方面体现出其深刻的价值内涵.当然,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理论描述走向实践构建,只有践行从“主外”到“主内”、从“强化”到“感化”及从“重物”到“重人”等转变才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在实践策略上取得了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评并不仅限于文化批判。文化学的文化批评着眼于人类文化,坚持文化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与政治诗学的文化批评不同的一种文化批评模式。探讨文化学文化批评的批评立场、问题域、批评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澄清对文化批评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的发生是一种个体行为,但任何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独立存在,它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规约的制约。批评言语行为也不例外。那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对批评言语行为的发生有何制约作用?这种文化的影响又是如何体现在批评言语行为中的?文章从行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批评言语行为模式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7.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吴群星 《教书育人》2001,(24):44-45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学生有了过错,教师理应批评,但批评时千万不能一股脑儿地数落他们,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涵蓄地批评教育。其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可借鉴:一、“奖励”中批评。古人说:教子十过,不如一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习惯于奖那些学习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少考虑到运用奖励这一手段对有过错学生的批评教育。《小说界》曾刊登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  相似文献   

9.
界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含义,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绩效,并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分析研究的梳理总结发现,知识溢出、创意阶层、基础环境和营销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自 2 0世纪 90年代勃然兴起 ,并在世纪之交形成热潮 ,至今未见衰减 ,且大有遮蔽“一切”之势 ,似乎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狂欢”。这种现象的出现 ,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话题与成果 ,也带来不少的困惑与争辩。在当前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持续升温的情形下 ,既需要更加冷静的思索与研究 ,也需要更多的参与和杂声 ,以从深广两面来开掘题旨 ,拓展视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批博士生最近就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精神和共同原则 ,在中国形成热点的原因及西方背景 ,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对精典文学性的坚守 ,文学与文化的相互观照 ,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视野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方法与态度及对其在中国的合法性、斗争性、深入程度 ,乃至成为新的话语“霸权”可能的担忧等问题 ,与他们的导师展开了一次热烈的对话和讨论 ,其议题集中而范围广泛 ,视角不一 ,观点互有交叉和分歧 ,有些问题也谈得比较深入。本刊特予发表 ,以期为当前的“文化热”提供一些必要的启发、反省、思考和新的话题 ,引起关注并展开新一轮讨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一个包含多个因素的动态系统。其中文化动力这一层面,其思想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在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上,在精神生产力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等方面都可以追寻到文化动力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区域重要的经济资源,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配、外向拉动、内源支撑"的协同动力机制,从环境、资源、内涵特别是人才培养角度全方位地整合资源,是振兴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学校科学发展战略的高度,论述了文化力置于学校发展内涵,是文化育人理念体现的育人特色,是育人目标形成的核心力,而学校竞争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这一核心力的聚积及其强弱程度。认为学校文化战略的创设,重在学校文化形态以“理念载体、环境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所产生的“力”。而学校文化战略倡导“德育为先”创新能力为重的培养意识和育人体系,则是理念精神特色价值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抉择和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数量增长、整体协调发展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三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结构”动力所推动,由于多种“力”的强弱结构不同,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当前,须通过改革,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把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沟通发生的动机和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沟通是指教育与受教育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他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达成互识或形成共识的一种人际沟通。教育沟通的动机有两类:求同存异和求异存同。“异”或矛盾是重要的。具有动力学意义。导致教育沟通发生的“异”条件或动力主要有身份差异、角色期待差异和视界差异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哲学主客体二分对立的范式,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视角,从价值与历史观的统一出发,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为方法论,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中,主要存在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四大驱动因素。它们具体的作用机制分别是:技术革新驱动了高职的产生与发展;产业升级推进了高职内涵地延拓;高等教育大众化助力了高职规模扩张;社会稳定需要高职提供助力。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正确看待与处理自身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正确认识多因素驱动高职发展,促进驱动高职发展的多因素融合用力,顺应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升级的历史趋势,抓住高职扩招一百万以及产业升级的时代机遇。  相似文献   

18.
高校选树什么样的大学生先进典型,让学生根据自己成长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才道路,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学生内驱力是先进典型成长的内部动力,在高校学生先进典型培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根据内驱力理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营造大学生先进典型成长的氛围,让他们能看到、能学会,能用正能量的不断传播促进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改革的实际历程出发,立足改革不同阶段上社会各利益群体对改革的不同态度,探讨了社会各群体态度变化对改革进程的影响,并在进一步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得出人民群众支持是改革重要动力基础的结论,提出在改革新时期应注重保护改革动力资源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