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聿 《语文知识》2004,(1):21-22
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这其间”的说法,随手摘录下来的有: ①近十多年来,每次踏进史家胡同去拜访于光远先生,几乎总是要首先倾听他滔滔不绝地讲演着自己最近又在研究什么……这其间,又几乎使你插不上话……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这其间”的说法,随手摘录下来的有:①近十多年来,每次踏进史家胡同去拜访于光远先生,几乎总是要首先倾听他滔滔不绝地讲演着自己最近又在研究什么……这其间,又几乎使你插不上话……(苏东斌《智慧的痛苦》,《读书》1994.1)②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现代汉语词典》1996,第994页)③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其间只花了六便士,……(《报刊文摘》1997.9.4)④当然关注国文命运,实施语文教改,这其间广大专家学者流汗探索,能演变成今日…  相似文献   

3.
报刊杂志中误把“期间”当作“其问”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10月17、18日两天,苏有朋秘密从西安片场赶到广州,为广州某公司的产品拍广告。期间他因为事先定制的衣服不合身,还专门亲自跑到广州著名商业街北京路一带买衣服,由于事先保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书面语言中流行一种说法:在“其中”或“其间”之前加“这”,构成“这其中”、“这其间”之类。试举数例:①年轻的读者不明所以,根本不去想这其中是否有诈,因此就颇以为鲁迅先生失之偏颇。(《光明日报》1991年9月24日第3版)②就连毛泽东晚年犯严重错误,也不能归结到他个人的什么“情  相似文献   

5.
驻足其间     
驻足其间,耳边只有清风酝酿的声音,一切静若处子。  相似文献   

6.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7.
“这”、“那”在主观性上存在差异,“那”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也用于表达对某命题的主观认定。“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并没有专门化。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述了主观性差异成因的可能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8.
某日,跟同学一起到某书店看书。一进门,看到满目琳栏(琅)的书堆得甚是拥挤。上前细看,发现书有三类:一为“百家系列”,二为文学名著,三为励志图书。看到这情形,同学赞道:“真好,有这么多书看啊!”而我却感到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危机!  相似文献   

9.
麦田圈这谜     
“快,收拾一下东西,跟我去看麦田圈!”笨笨兔和豆豆龙几乎是飞进了芝麻王的家,一把将芝麻王从床上揪了起来。“哎,别这样,走光了!什么麦田圈,是一种新薯片的名字吗?我小时吃过甜麦圈、咸麦圈,麦田圏和它们有什么区别吗?至于这么兴奋吗?”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说说指代时间的“这”和“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留学生使用“这”、“那”指代时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三个方面 :一是指代格式单调 ,频繁地使用“那时候”指代任何时间 ;二是不了解“那时候”和“这时候”所指代的时态的不同 ;三是不清楚“这”、“那”指代时间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时的搭配格式 ,搭配格式分为“固定搭配”和“临时搭配” ;其次本文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时的时态 ,着重分析了“这时候”所指代的时态 ;最后本文还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一饭之需”和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关系,听了一位老师《钓鱼》一文的教学,颇受启发。讲课开始,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重点,设了一疑:“本文写谁同谁去钓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后,提出了四种说法:“我和阿成去钓鱼”“我跟阿成去钓鱼”“阿成和我去钓鱼”“阿成跟我去钓鱼”。这时,教师让学生比较这四种说法,想想哪一种说法更符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茅塞顿开,文章写的是“我跟阿成去钓鱼”。此时,  相似文献   

13.
“这么”与“那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这么”和“那么”既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每一篇课文(文本),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的“这一个”.文本的“这一个”,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这一个”.而抓住“这一个”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概括起来,发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的方法主要有:于自身的文体特点中发现,于同类文的比较中发现,于课后习题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指示词“这”“那”在平鲁方言的使用频率高,具有指示、称代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北京话的“这”“那”。除指称用法外,“这”“那”逐渐产生冠词、助词和连词的用法。当“这/那”置于专有名词、人名等前,其读音轻化,指示义虚化,具有冠词功能。当“这/那”位于“人称代词/时地名词+这/那+名词”等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哩”。它们还可置于句首,作连词,用来连接前后句。结合文献材料发现,宋元以后“这”“那”虚化用法增多,功能得以扩展。“这”作连词的用法较少。  相似文献   

16.
卢梭说:“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掉了。”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总有“自以为是上帝实际上是魔鬼”的那些人。会把人的成长变成一条生产流水线.这真是人类的大悲哀!好在还有些有识之士不甘心格式化,坚守“这一个”,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缤纷色彩。在知名中学的校长中,王兆平的管理哲学就是“这一个”的.  相似文献   

17.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问:没有搞错吧,“狡猾”怎么成了“两个小家伙”呢?嘿嘿,没错!在我们的祖先造这两个字的时候,“狡”和“猾”确实是两种动物。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老先生的名作《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据此,有人命题问:最后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不少人的回答直指“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此答法对么?我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的说法 ,这个时候或许人们并未对这两种说法各自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表示怀疑。但是 ,我们一旦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使用 ,就会看到二者是矛盾的 ,似乎至少有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同为优质缘何有“优价”与“价廉”之别 ?在此 ,我想对这两种情形各自存在的条件或者说形成的原因作些简要分析 ,并浅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优质优价”。概括地说 ,“优质优价”存在于两种条件之下或者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优质”商品 (与同类普通商品相比…  相似文献   

20.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事不有。”这是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说法。这一观点,同样涵盖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比如,文章本身有前后的照应,承上启下的过渡,而“前与后”“上与下”就是内容的有机联系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间蕴含着“一”与“三”的辩证;还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