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中的"地"很多作品选解释为"地面"。本文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从语法演变和语音演变论证"地"当解释为助词"着"。  相似文献   

2.
3.
《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教材的解释引起了许多老师的疑惑和异议。那么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两文,思考一下他们所说的是否有道理。  相似文献   

4.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我辨是雄雌. 《木兰诗》以此比喻作结束,奇巧新颖,出人意表.这里的“傍地走”,千多年来都释“傍”为“靠近”;释“傍地走”为“贴着地面跑”,从未见有“异说”. 但近年发表的《关于“双兔傍地走”》一文,对“一起贴着地面跑”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张培成先生的《“花黄”应该贴何处?》,读后颇受启发,但对张文的观点却不敢苟同,张文对课本的注释进行了否定,认为:“木兰不可能把花黄随便贴在脸上什么地方,而应该贴在额心上。”因此,“插图者不理解原作之意,插图纯属败笔,不可再用。而注解者的注释也有悖于历史文化常识,经不起推敲。”笔者认为语文课本上的注释固然不详细,而张文的观点也不准确。  相似文献   

6.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林喜 《学语文》2009,(1):47-47
《木兰诗》作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瑰宝,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其它读本,如:古诗鉴赏、文学作品选、诗闻拔萃、教学辅导用书,诸类均见编选。对该诗结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傍地”,有两类解释:一是“贴着地面”,二是“并排着”。略引如下: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作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的瑰宝,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其他读本,如:古诗鉴赏、文学作品选、诗词拔萃、教学辅导用书,诸类均有编选。对该诗结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古代俗文学中经常出现“引定、执定、傍地、坐地、立地、卧地、抱定”等词。对这些词粗心的读者极易误释。笔者认为,“×地”、“×定”中的“地”、“定”一般都是时态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兹分疏如次。  相似文献   

11.
继“房奴族”“奔奔族”“蚁族”“零帕族”等族群风靡网络之后,如今又有一个新族群诞生于网络,并受到大家的热议,那就是“傍傍族”。请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停"这个字,即"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所以,"亭"是供人们停顿、歇脚和休息的地方。驿道,是用来让人们赶路的,而亭子却是供人们停下来歇脚的地方。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这不是有碍于人们赶路吗?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停”这个字,即“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所以,“亭”是供人们停顿、歇脚和休息的地方。驿道,是用来让人们赶路的,而亭子却是供人们停下来歇脚的地方。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这不是有碍于人们赶路吗?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王欢 《教师博览》2022,(26):8-10
<正>前不久,阅读茅卫东老师为朱胜阳老师的新作《写作照亮教育之路:一个草根语文教师的突围》写的书评,茅老师把自己对朱老师的印象概括为“笨拙”二字。这样的评价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好,但我倒是十分认可这个评价。因为,中国的教师群体从来不缺振臂高呼之人,却少有人能够头脑清醒、脚踏实地;从来都是唯榜样马首是  相似文献   

15.
杨和平 《教育文汇》2014,(22):16-16
这天午餐后,儿子杨帆又拿起了吉他。他每天午睡前都会弹10分钟。每次听他弹奏,我都鼓励他,说“弹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正>小粗心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从花丛中跳出“旁”“榜”“傍”三个形近字,原来它们三个在做游戏。小粗心看它们三个长得十分相像,就对它们说:“你们三个长得这么像,别人会分不清楚的!”“旁”“榜”“傍”三个字听了,呵呵笑了起来,然后就自我介绍了一下:“我们三个是形近字,长得当然相像,但是还是有办法区分的!”“我读páng,旁边的‘旁’。”“我读bǎng,榜样的‘榜’。”“我读bàng,傍晚的‘傍’。”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述木兰故事,刻划木兰形像,具有民间创作的生物幽默和人加工后的含蓄深刻。尤其是互,不仅多而且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实为古代诗歌所罕见。“双兔傍地走”的“地”,是一个虚性的语助词而非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字。  相似文献   

18.
贡贵训 《学语文》2008,(4):21-21
韩愈说柳宗元“俊杰廉悍”,“踔立风发”,“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家”。但由于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改革运动失败,走上了流落南荒的放逐之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圣恩倘忽念行苇,十年残踏久已劳”(《寄韦珩》),而恰是仕途的不顺和内心的苦闷促成他在文学创作的丰收。《新唐书·柳宗元传》说他:“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在永州的十年正是柳宗元诗文创作上最多产的时期,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在此地写成。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到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工作,至今已经5年。5年时间里,我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教学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多次开设校内外公开课,获得太仓市评优课二等奖;主持一项苏州市"十三五"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的研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离不开物理教研团队的帮助,离不开恩师的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诗中有这样两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句中的“阿姨”怎么解释,书中没有注解,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把“阿姨”理解为母辈无亲属关系的泛称,或理解为保姆。“阿姨”一词在此究竟作何解释,有必要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