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去年第二次去宁波时,我问宁波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任和君:“听说您读了很多书?……”“说得确切一点,我只不过是新闻界的一名新兵,今年3月才到宁波日报,对新闻业务过去虽有过接触,但仍是皮毛。”他谦虚谨慎,说得具体认真。我也单刀直入:“几位熟悉你的新闻同行告诉我:‘任总连《资本论》的小标题都能背出来’……”在几个迂迴反复中,终于,他给我谈起同事们要他背诵《资本论》的一段趣事。他能背出《资本论》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2.
校对答问     
我从事专业校对工作多年,听到和看到报刊关于校对的种种说法,也有同行提出一些问题,现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校对是一门大学问”,大在哪里?有何为证?这是个需要多方论证的问题。 一、名人如是说,我辈意如何 我国自元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通儒校勘”的问题,认为只有“通儒”才堪当“校勘”大任。近代学者陈垣先生提出,“校是非”的理校法,“须通识者为之”。他认为,能够完全胜任校对任务的人,必须是通才,有大学问。 梁厚甫(美籍华人学者):“我向来佩服校对出身的报人。我每进报馆,先和校对点头,然后及于编辑,因为他们是‘文章司命’也。”把校对工作者看成是掌管文章寿天生死的文运星官。确认校对职责大。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对之  相似文献   

4.
我是2007年4月来到档案局工作的,在档案战线上我只能算是一名新兵.三年多的工作实践,让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我想谈一点自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算给档案工作做点宣传,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支持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5.
算起来,我结识《军事记者》已有17个年头了。那是在1991年2月中旬的一天,我入伍才两个多月。一个星期日,班长带班里其他几个新兵到街上买东西,只留下我和另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终校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德培 《编辑学刊》2001,37(1):56-57
引言 校对工作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列宁在出版<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保证校对做得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1]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校对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作者和同行编辑共同完成,而终校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环,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有一点疏忽,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7.
技对永远是配角。甘心于校对、把校对作为终生职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不多,湖北《襄樊晚报》社有一位叫潘正贤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潘老师今年62岁,做校对已有40年,如今退休了被反聘在晚报,仍然做校对。去年12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晚报自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襄樊晚报)}荣获第11名.得分9625分,比第1名只差已4分。报社同仁都说,潘老师功劳不小。潘老师非常热爱校对工作。他说:“校对是我理想的职业,多年来她虽然使我吃了很多苦头,我却至今不悔。因为我深深懂得,一个过于疼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先生曾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 郭老为什么会校了几遍仍有错字而感叹校对难呢? 各种专业论著所提出的校对主体应当具备的修养或素质,并无大的出入,简单说就是三条: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进行哪一文种的校对,就要掌握哪一文种的知识。郭老是充分具备这三条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0.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11.
鲁艺 《记者摇篮》2006,(1):14-16
那天,报社领导通知我到省记协开会,参加“成功记者论坛”,说实话,是有些受宠若惊或者说惭愧的,虽然写过几篇在全国有些影响的稿子,但被冠以成功记者实在汗颜。后来一想,这是领导的一种鼓励,再推托岂不是有不识抬举之嫌了,于是,也就斗胆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些做记者的心得,且不说是否成功,姑且算自己的一点经验吧。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常说的记者要有职业操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这样说:“一定要把做人和做新闻结合起来,一个人,做不好人,就做不好新闻,做不好人就做不好学问,特别是我们做新闻人,…  相似文献   

12.
晓光 《今传媒》2004,(6):26-27
“校对工作‘枯燥单调’,大部分校对工作需要在夜间进行。校对人员晨昏颠倒,生活规律失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对着一篇稿子一遍一遍地反复核对。而出现见报差错,首先被责问的是校对人员。……”当我们每每关注报纸上的各类新闻时,当我们津津乐道谈论报业风云老总编辑记者时,心头不经意间会掠过一阵细细的风,这风来自报纸新闻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口——校对。说起校对,许多人的感觉可能是无所谓,可每个熟悉报业运作环节的人都应该很清楚,校对是报纸编辑出版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如同抵御病毒的防火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把自己当作泥土在采访过程中,时任校对的一位朋友用鲁藜一首小诗劝勉同行: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懂得在“被许多人瞧不起”的工作岗位上书写自己的人生乐章,自是乐趣。问之就是这样形容自己对校对工作的感觉的,“每每校读他人文章,从中发现瑕疵,为之修正,使语言用词精准了,甚或文意增色,文章获奖了,不仅自己能从中获取到知识,同时也成就了别人。偶尔也能读到大家精品文章、骨气文章,而且不仅只校读一人之作品,广博涉猎,汲取营养,这样所得就不再有限了,好似蜜...  相似文献   

13.
也谈科技期刊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重要性已为编辑同仁所共知。校对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假定一本期刊的论文原稿学术水平很高,编辑加工质量也很好,可是校对一关不认真,差错很多,那就前功尽弃,呈现在读者、作者面前的不可能是一本优秀完美的期刊。 校对工作不是“猫对猫,狗对狗,按葫芦画瓢,稍有些文化的人都能把它做好”的简单而机械的工作。校对工作也有其方法和技巧,除通常的对校、折校、读校和通读外,对科技期刊来说,还需采用宏观分项校对、微观逐字校对和作者校对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大雪纷飞的季节,我拎着一大包酷爱的书籍走进了军营。忙里偷闲,我就喜欢读书。读到精彩之处,还情不自禁地掏出笔写几句,发发感慨。于是,我这个新兵连的“书痴”很快就出了名。新兵连长、指导员委我以“重任”,让我担任黑板报“主编”。 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省军区宣传处当打字员。从那时起,我开始写新闻报道。没有人分配我这么做,我就是喜欢干新闻报道这一行。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微机室里“闭门造文”。结果上百篇稿子全进了编辑的废纸篓。但即便是这样,我那股爱写作的热情劲儿一点也没减。特别庆幸的是,处长、…  相似文献   

15.
校对如何坚持“对原稿负责”崔庆喜同志在湖北《出版科学》(94·3)撰文,就校对人员怎样正确坚持对“原稿负责”的原则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原稿负责”的原则。这是因为,原稿既经过熟悉专业的著译审校者大量细致的工作,又...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关上房门,准备写点东西,忽听到“笃、笃、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多时未见的老胡。他是个有30年经验的老校对。寒暄一番之后,话题就转到书稿中的差错上去了。老胡感慨地说:“现在几乎是无错不成书。究其原因,校对漏校是一个方面,但百分之七、八十是原稿本身就是错的。原稿差错越多,书刊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是啊,现在有些原稿中的差错比比皆是,”我老伴说,“其他且不说,光错别字就不少,听说有个单位一部稿子就错了180多个字”。她也是个老校对,听了老胡的话后,也加入了我们的议论。我听她如此说,顿时显露出惊讶的神态。老胡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9.
陈彧同志在《非智力因素对校对质量 的影响》(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三期)一文中,以校对的职责范围作了肯定,承认校对的行为准则是:“其一,是忠实于原稿,即原稿怎样校样也必然怎样;其二,是对原稿错,校对有权提出疑问,但按常规是无权修改的。”校对要“尊重原稿、尊重作者、尊重编辑的劳动和对原文的处理”。可是在谈到如何看待见报差错时,陈彧同志又否定了自己的观念,把校对的职责范围无限扩大了,把不是校对的过错也加到了校对的头上,所列举的事实之逻辑是编辑出错,校对负责;编辑生病,校对吃药;校对是个泔水缸,谁…  相似文献   

20.
我当新兵的时候,张艳已是老兵,那时她在师宣传队,是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我呢,也算个小有名气的报道员。我长得五大三粗,跳舞摸不住“门”,她对新闻也是“门外姑娘”,不过,她常喜欢到报道组“串门”,原因是爱好写作,目的想取点“真经”,我理所当然成了“老师”。张艳身上优点很多,爱说爱笑爱蹦爱跳,很活泼,但最大的优点是谦虚,听你高谈阔论“新闻经”的时候,人家眼都不眨,乖得像个小猫。第一天听完,第二天保准给你拿来一篇正儿八经的作业请你“斧正”。其实我那时也是不懂装懂,这可能是男兵在每个漂亮姑娘面前一惯的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