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研究是保障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本要求。利用已有各种调查资料和外业样点调查资料进行适宜性评价,确定和林格尔县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投资效益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和林格尔县可增加耕地面积7758.81hm2,规划期内可获得纯收益45389.00万元,回收期为5.2年,具有可行性,通过土地开发使和林格尔县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并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2.
总结并分析了和田绿洲近40年的气象资料,经研究发现绿洲小气候存在着变暖、增湿、风速降低的趋势,跟新疆整体气候变化相一致.这一变化使和田绿洲上空大气边界层升高,对绿洲的保护范围加大,绿洲感热通量变小,潜热通量变大,湿度增强.和田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绿洲小气候的变化趋势则有利于优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此,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济南市各县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济南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1995-2003年间耕地的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分析表明:济南的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态势,但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了几乎逐年沿直线下降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济南耕地变化的9个因子可归纳为社会压力驱动、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建设驱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预测,计算出保障广东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数量的底线:2005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分别为212.22万hm^2和0.0262hm^2,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201.45万hm^2和0.0237hm^2。针对目前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楚雄州的各类土地资源的历史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同时,对楚雄州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评价。结论为:第一,土地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密度增长速度快;第二,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分布不均匀;第三,土地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利用结构变化不大;第四,楚雄州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小于实际承载人口,处于超载状态;第五,2002年到2015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有影响。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变更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处于增加趋势,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1996-2006年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从2001-200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变为林地、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因此,保护耕地、调整农用地结构,使土地利用方式更加合理应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第一是土地两难。自1998—2004这6年,国内耕地面积减少了6%,粮食产量电减少了8.4%。说明粮食减产不仪与耕地减少有关,也与单产水平下降有关。减少耕地面积就意味着农产品产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江市东兴区2002-2010年间的耕地资源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内江市东兴区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揭示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研究区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措施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使用与耕地保护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推进对耕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看,城市化并不一定导致区域耕地的减少。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从城市使用土地情况与耕地变化的关系探讨入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与耕地变化的规律,其主要结论有: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集约利用土地,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协调城市化推进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地理教育》2010,(11):59-61
一、三江平原综合农业区 资源优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地带的冲积平原。土地总面积10.9万km^2,实际耕地面积约4.5万k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165km^2。全区大型农场集中,占耕地面积的36%,机构化水平高。  相似文献   

13.
整理农村居民点内的空闲土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加区域耕地面积、缓解区域建设用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长治市86个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对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整理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现有的空闲土地面积约5452.49hm2,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为农用地的潜力为1090.73hm2,其中可复垦为耕地的潜力为327.04hm2,复垦潜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丘陵区-平川区-山地区。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1985-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耕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性显著,耕地总量及人均量均呈逐年减少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从保护耕地资源的角度,应关注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问题,降低经济发展的耕地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景观格局指标体系,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对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城市土地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是喀什市主要的景观类型,构成了区域的景观优势,是调控城市土地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2城市土地景观整体格局中耕地占优势,斑块相对均匀,对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从总体来看,景观多样性复杂,优势度和均匀度明显,具有较高异质性.3通过区域城市土地分析发现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整体上具有明显差异.市外的耕地,林地区域有最高的景观变化特征,市区城市土地景观变化较低,主要是景观结构方面的斑块多样性低,景观类型单一.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土地篇[精彩片断一] 1986—1995年10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7500万亩。这个数字超过日本耕地总面积,相当于韩国耕地总面积的2.5倍。以每亩地产粮300公斤计,以每人每年口粮消费200公斤算,以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300万核算,这个数字可导致的结果相当于四川省和上海市人口10年没有口粮。仅2000—2005年6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整治效率,促进粮食稳产增产,采用H-P滤波法和改进后的C-D生产函数,分别构建粮食产量趋势预测回归模型和波动强度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8年土地整治对粮食产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帝陵区粮食产量整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在波动上呈现出波动较大—平稳—大起大落的特征,2017年波动率最大,超20%。土地整治规模对关中汉唐帝陵区粮食产量波动具有一定负向影响,而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则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能是新增耕地质量不高所导致。因此促进帝陵区粮食产能稳定增长可通过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阜阳市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阜阳市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经济社会的各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将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而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耕地面积负相关。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带动作用、严格限制乱占耕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运用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烟台市近10 a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20 a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烟台市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20 a,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