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文化以新形态进入网络平台。起源于传统街头文化的网络涂鸦文化,作为后现代亚文化的代表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此外,在注意力资源日益短缺的市场环境下,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延也被提上重要议程。本文从注意力经济相关理论出发,剖析以网络涂鸦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亚文化所反映的现实需求及注意力资源配置状态,并探究在消费娱乐文化主导的网络环境下涂鸦艺术对注意力经济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以后现代思潮与表情包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网络表情包后现代式的传播逻辑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解构主流与权威,重构互主体价值观;解构严肃政治符号,重构娱乐性话语空间;解构传统美学,重构草根文化;解构理性与深度,重构表象化解读四个角度。同时对网络表情包背后的话语体系流变与发展趋向作出了思考,集中在从沟通辅助到沟通障碍的变化、意识形态与流行文化的操控、虚无主义倾向的表露及文字意涵的复归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和运用的延伸,网络文本发展迅速。本文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文本的特征进行研析,发现文字类网络文本带有文本话语的自恋情结,声频类网络文本注重心绪转换的认知效用,视频类网络文本内容草根、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兼带对传统文化的戏谑解构。  相似文献   

5.
在传媒业界的主流视野里,网络恶搞被定义为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①;在传播学界里,它被打上后现代、亚文化等具有中性色彩的标记。众学者在关注和剖析之余,在端详和接纳之后,往往扼腕感叹其娱乐式的文化颠覆、空洞苍白的仪式狂欢,以及宣泄式的心理痉挛。  相似文献   

6.
涂鸦文化自诞生以来就带有反叛统治意识形态,解构权威的功能.但在进入第二媒介时代后,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涂鸦行为与涂鸦作品所呈现的解构、越轨等革命性的功能在逐渐消散,涂鸦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文化.涂鸦文化弥漫在大众周围,离大众越来越近,同时却又越走越远.而涂鸦文化之文化功能从解构权威到自我解构的异变,恰是第二媒介时代主体建构、交流方式、传播模式等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郑燕芳 《东南传播》2018,(7):128-130
网络脱口秀节目在话语角色、话题选择、话语建构、话语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征.节目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口语传播的新范本,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也体现了网络亚文化对节目制作的影响.脱口秀语言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真正做到"好笑要有意义",才能开创网络脱口秀节目健康良性的生态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交往的重要媒介,网络话语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使得主流话语面临被解构的危机.而要在网络时代进行主流话语的重建,必须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团体各界之间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需创新话语权表达方式,建构“共在”的网络场域 随着网络大众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断“刷屏”带来的是“信息过载”,造成了“浅阅读”,呈现出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在后现代的解构之维中,复制与拼贴已成为恶搞文化的两大后现代性状.”①“恶搞”过程中渲染的“个性”“时尚”“好玩”等元素与青春期心态“异质同构”,青少年网民在戏仿、戏编、复制、拼贴中反叛现实、抗拒主流、消解崇高.网络话语与“新新人类”的结合,形成了“去中心化”的话语性状.  相似文献   

9.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0.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自拍遭遇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创造着"网络自拍亚文化",承载着网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新的表达和沟通方式。网络自拍文化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发展,草根对抗精英,女性主义对抗传统男性主流文化,网络自拍文化解构主流文化,还是被主流文化所收编?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解读网络自拍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剖析其中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抗,展望网络自拍文化的前景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苏柳 《新闻前哨》2020,(2):81-82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实现了互动过程中身体的缺席向在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女性身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众多的社会议题通过围绕女性身体的讨论表现出来,如话语权力问题、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等。传统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仍发挥着作用,但女性意识也出现了觉醒,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的身体,表达自我,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汪德平  罗颂华 《今传媒》2010,(3):107-109
网络语言是指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话语形式,它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传统德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沟通有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的特殊性常被人谈及,并使该群体异于其他群体。从农民工的社会空间入手,利用语料库工具,研究农民工社会空间的话语生产过程及特征,以寻求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的边界。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空间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话语对其职业空间、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三个维度而被生产,并兼具“内在闭合性”与“外在开放性”的空间形态,这直接导致农民工群体被圈在这个内在限制性的空间内;而外在的力量,尤其是占有话语权的媒体或政府,则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出入,并利用这套话语体系继续巩固其内在闭合性的特点,两者最终的矛盾导致了空间的“地盘之争”,即农民工群体要求扩展社会空间的诉求与媒介话语生产出的人们对于农民工社会空间固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并最终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6.
伍美欢 《新闻世界》2012,(11):76-77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其广泛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潜在的群体也不可被忽视。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权出现了诸多变化,本文以网络的发展为背景来探讨我国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  相似文献   

17.
媒体宣传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输入与输出和媒体宣传密切相关。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积极融入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场域,通过解构官方话语体系、设置主流议题、革新传播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构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出现,土味文化得以被催生。土味文化是近两年在网络上迅速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它由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共同构建,一方面,它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另一方面,它缔造了都市青年的审丑狂欢,也影射着他们的逃避心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难逃被资本和主流话语收编的命运,却也揭露出中国青年所处的某种集体困境。  相似文献   

20.
各种恶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媒体上流行,这些恶搞文化不仅仅是青年人的一种消遣、娱乐和文化表达方式,而且青年们也通过恶搞的另类方式介入现实和参与社会建构,表达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诉求,推动社会革新,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恶搞所造成的话语狂欢和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