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帅 《新闻传播》2013,(5):158-159
新新媒介与电子邮件和网站等新媒介不同,而新媒介又不同于报纸、电视之类的旧媒介。①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中很好地诠释了新新媒介这一概念。新新媒介较之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介都表现出了其进步的一面,公众话语表达权的改善就是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传媒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评论,包括有"第四媒介"之称的新媒介网络也不例外。作为网络互动的重要特征,评论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反映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反映着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介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联合成为可能。传统媒介由比较单一的媒介结构发展成多种媒介的大联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新媒介自由的媒介属性回归了全息化人际交往的可能,众多用户在高黏度、湿性化的传播空间中敞开心扉,分享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所定义的"后区行为",而这个空间却频频受到来自道德层面的严肃挑战。本文选取"范玮琪晒娃遭批"为案例,并对事件发生前后一年间主人公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指出新新媒介前后区行为空间自然的生态分布不应屡遭无端罪名的侵袭纷扰,另一方面直面涉及"后区行为"话题的信息琐碎、价值甚微等现实问题,呼吁社会个体转变粗放型的媒介使用态度,兼顾资源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力促新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最热的研究领域。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相比传统传播范畴的研究还尚显稚嫩,[1]但新媒介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媒介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新媒介研究在国内迅速蔓延,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继2009年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的成立后,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成为中国新媒介研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研究热潮背后,我们有必要静思,新媒介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学术身份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新媒介研究的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介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从新媒介的概念、新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国内外新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三个方面展开,以期为此一领域的学术定位和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加拿大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体、新媒体和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当媒介系统发展到数字时代,呈现出高速进化的状态,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报纸网络版、聊天室等是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罗·莱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当代最热门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脸谱网等则属于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媒体无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为典型的媒介样态。"自媒体"一词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专家丹·吉尔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题为"News for the Next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介的激烈挑战。城市台新闻策划面临新课题,必须贯通旗下各媒介,并渗入内容生产和输出的全过程,通过媒介融合,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强化策划的“边界”意识,按传播规律策划媒体行动.避免制造“伪事件”。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的互联网文明历经了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资讯时代和基于社交的Web2.0互动时代后,迎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b3.0网络融合时代。与此同时,相对于报纸、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电子邮件和网站作为新媒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社会的潮流,比新媒介还要"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但在社交网络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新新媒介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本文在审视媒介会造成的伤害之后,提出一些防治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探讨新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⑴新媒介为各种新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文化发展的"增量";⑵文化的繁荣又会促进社会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媒介技术与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鲜宁 《东南传播》2015,(3):118-119
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至今,人类一直处于技术革命进行时,其带来的影响是媒介的不断革新与旧媒介的淘汰。从媒介诞生以来,新媒介的出现,至新新媒介时代来临,新闻的"指挥官"——编辑人员的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进化论正推动着这场革命中新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消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博客不仅作为技术、作为个人网络日志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这种话语类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点。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LEDE"博客中有关"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发现: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新闻话语的特点,网民的参与不仅分散了传者设定的话题而且重构了传者所要传达的语义,从而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者话语霸权的地位,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由此可以窥见西方新闻博客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呈现。  相似文献   

12.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从时间节点、用户使用与内容生产等方面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界定性特征。广播在旧媒介范围内属于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由专业人士负责内容生产;之后经历了互联网的第一代媒介到第二代媒介,广播在传播技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在不断演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广播APP在突破了旧有传播范式的基础上,更是在知识付费、线上收听、线下体验上寻求内容生产多元化、受众需求精准化的策略。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于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从"广播"走向"窄播",走向定制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3):2-7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丁文文 《东南传播》2012,(5):115-116
所谓新媒介文化,是现代媒介先进技术手段下的传播功能与社会趣味流行导向相结合的产物。极大程度的在心态文化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社会化生活。随着新媒介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受众得以在媒介接触中充分获得使用与满足的需求,构建出恰似完美的"拟态"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化的发展滋养了青年亚文化的繁衍生息,形成诸如"御宅族"、"微博控"等媒介依存文化现象,同时也完善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周洋  陈媛媛 《今传媒》2012,(8):65-66
自从新媒体兴起以来,"新媒介事件"的传播的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再一家独大,新媒体则后来居上。于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之进行良性互动,从而使新闻传播活动发挥其正功能[1],成为了当下媒体人要考虑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议题,通过对"佛山小悦悦"事件传播过程的分析,试图探寻两类媒体在当下复杂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联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宪春 《新闻界》2012,(1):39-46
议程设置是舆情事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大舆情事件爆发是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汲取社会冲突理论合理部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新规律.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单向强势传播思维的两种舆情研究取向,遇到困境.新媒介发展和融合促使舆情事件生成扩散规律发生改变;新媒介成为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重要平台;多级议程流动引发多层级化、多元化冲突融合发力的可能;个体有主动促成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倾向;社群在影响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对社群和大众主流媒介的干预影响了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为网民带来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使网民舆论成为一股积极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传统媒介已经不再占据领军地位,网络意见的能量正在引导舆论走向一个全民参与的境地。传统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角色在信息时代缺失,新媒介时代把关人无关可守。  相似文献   

18.
何威 《国际新闻界》2007,(1):30-33,62
本文选取在新媒介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学术期刊《新媒介与社会,》通过对该刊过去一年时间内6期刊物中刊载的37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分析,力求对我国学者了解国际新媒介研究近况、提高我国新媒介研究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马燕 《传媒》2018,(4):91-93
"玉林狗肉节"媒介事件可以从民间、官方和媒体三个方面观察舆情的话语逻辑与伦理表达:要弥合矛盾双方的情感和价值裂痕,减轻由于国外媒体偏颇话语而造成的国家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传播主体要基于主体间性进行话语表达,同时建立与国外舆论场意义相通的媒介话语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舆情遵循的话语逻辑,以及各方话语表达中的伦理呈现,以期描述该媒介事件的话语图景,提出该采取怎样的话语策略,才利于有效减弱"玉林狗肉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黎藜 《传媒观察》2015,(4):39-41
本文以香港小童便溺事件为切入点,力图分析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对事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在传播环境俗化、恶化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了‘机器的延伸’"。大众深受其流毒而不自知,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当以自己的专业工作对新媒介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指出其危害,并对大众形成更为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