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写字。(板书:不简单)。老师写的字怎么样?生:好!生:老师写的字不简单。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不简单。师:想一想,再加一个字或一个词,我就更高兴了。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真不简单。生:汪老师写的“不简单”三个字确实不简单。师:上课前,老师有句话要送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的读书乐趣时,我认为把“借书满架”之“借”译为“借来的”有些牵强,不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协调。那这“借”字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4.
“才”字是文学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只见“才”字把手中的手绢一卷,再一抖,出现了一个句子:小明一天才看完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5.
“近视”一词,曾经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但是有一天,这个词竞悄无声息地跑到我的“人生字典”里。于是,父母给我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真厉害,戴上不到5秒就使“近军”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7.
陪着她读书     
何超丽 《班主任》2010,(11):32-32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刘顺仪拿着一本科学童话书跑来问我。 “你很喜欢看这种书吗?” “是的。老师,以后我可以把书带到学校来看吗?其他小朋友说,不能把课外书带来看。”  相似文献   

8.
当“生本”一词映人我的眼帘时,我内心充满了困惑:生本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当我一页页品读“生本”时,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原来,“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生命为本!读着读着,“生本”二字逐渐放大,一些关键词跃然心上: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0.
钱金鑫 《新读写》2014,(2):19-19
命运是什么?在对披着黑色面纱的命运一知半解时,我看到了它,那幽邃而神秘的声音响彻我的脑海:“你是被命运遗弃的失败者……”“为什么?”我对自己苦苦努力所换来的结果感到深深的不解。“因为命中注定!”短短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1.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空气养人”这个词,还是我从一本教育刊物上看到的。这个理念源自北京二中对教育的一种追求,是北京二中办学理念与实践的结晶。何谓“空气养人”?顾名思义:“空气”是生命之源,当空气清新的时候,人的呼吸通畅了,身体健康了,心情也就舒畅了。  相似文献   

14.
《少先队小干部》2014,(4):48-48,F0003
有一种书,是没有字的书。可是……没有字的书还能称为“书”吗?我们还能阅读吗?当然可以!虽然没有字,但内容依然在!我们暂且将这样的书称为“穿越书”吧。  相似文献   

15.
“天山共色”是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一个句子。《与朱元思书》被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寥寥144字就描绘出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6.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同时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17.
吕静 《宣武教育》2006,(1):33-35
一、论题的提出 1.初识“奇”语 我的论文题目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奇”语》,“奇”语一词并非我个人创造出来的。高二诗歌单元中有李煜的词徨美人》,首旬“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俞平伯说这一句是“奇语劈空而下”。这就是我脑海中“奇语”的源头。当时在备课时抓住这个“奇”字,研究了此句究竟“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19.
我的徒弟虔诚地问我:“师傅,我的这节课小组发言的时间是2分钟还是3分钟?”我说:“3分钟吧。”小徒弟顿时紧张,“这,这……可怎么办呢?时间不对呀!”我说,“怎么不对啊?…‘你看15个小组,每组3分钟,仅发言就需要15分钟。再加上导人3分钟,第一环节5分钟,小组讨论4分钟,第二环节8分钟,环节总结3分钟,板书3分钟,升华4分钟,练习5分钟……肯定会超过45分钟的!”  相似文献   

20.
字"太差"     
王玉芳 《班主任》2014,(9):29-29
“王勃,字子安,所以也可以叫他王子安……”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少年王勃》。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陆小洋更是兴奋不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说道:“老师,我知道诸葛亮的字是孔明,许多人都叫他孔明先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他听后,摇头晃脑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