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当”和“rather”是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相互对应的程度副词。虽然二者相互对应,但意义并不完全等同。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迥异的特点。拟从两个词的演变过程、语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其产生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都非常普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语“红“与英语“red“在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象征意义方面的异同以及二者的互译关系,充分说明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汉英互译时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对应,而非字面意义的对等.这一探讨对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情态”概括地说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在语言系统中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情态动词。文章以情态理论和情态意义为基础,对英语的情态动词“ca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英汉情态动词在情态意义上的异同,以及语意对应程度,并考虑其受语言形式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和“目前”这两个常用的时间名词之间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现在”和“目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句法上,二者基本具有一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系统地概括了汉语的“被”字句和越南语的“bi”字句的语法、语义结构及特点。通过对比指出两之间是在语法结构、语义关系上的异同,明确了相互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第二语言的教与学的角度,初步论述了“bi”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被”字句的正负迁移的影响,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应该双管齐下。本文以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两个对应词为例,分析动物词的异同,希望对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顿”与“读”是《马氏文通》中的两个重要术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难以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文章主要分析了“顿”与“读”的异同,提出了在语言问题上人的主观性和语言客观性的统一,并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8.
对比两种语言之前,必须找到所对应的平面。汉语和维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中,语法成分很少能够简单地对应,只有对汉语和维语作细致的比较,找出彼此的异同,明确语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做好翻译和教学工作。本文着重探讨汉维“比喻”和“比较”句型利用介词结构进行对比,论证了汉语介词和维语的格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词语“触目惊心”与“怵目惊心”的异同。我们认为,尽管二者在某些语境中可以通用,但“触目惊心”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怵目惊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马晶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3-115
“诗中有画”是指通过语言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把头脑中的表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中有诗”则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的视觉刺激,产生诗一般的审美体验,二者通过意境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文化会对词语、习语的含义造成一定的影响。汉语的“老”字与其相对应的英语单词“Old”表而词义一样,但在用法和含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公告”、“通告”的特点、用途及二者的异同;指出了目前社会上滥用、混用“公告”、“通告”的现象,阐明了公文使用应当规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家兼翻译家Nidar的“功能对等”理论成为翻译理论领域的主流。该理论现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翻译,它对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以词汇、语句和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和两种语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倾向性的异同,来探讨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这一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语义韵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在概念同一客体的语言符号中往往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在语义韵上的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以现代汉语“白”和现代英语“white”为例,通过语料库数据,比较二者语义韵异同的表象,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探究造成其异同的根源,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性是造成语义韵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两个概念属不同学科范畴 ,不能将二者相互等同、替代甚或混淆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物质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结构的核心部分 ,是“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的交叉重合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作用是把音、义结合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汉字的栽体是它的形,汉字的内涵是它的音和义。汉字把有声语言的听觉信息转换为汉字符号的视觉信息,这些符号所负载的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形是字的本身,字音和字义是字所记录语言的声音和内容。认识、研究汉字,实质就是认识、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形音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谈“0”和“零”这两个常用汉字的异同,从而回答“0”=“零”与“零”≠“0”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毕节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有韵母32个,将该方言韵母与北京语音韵母进行比较.从毕节方言语音出发,比较韵母的数量及异同,可以了解二者相互问的语音对应关系和语音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0.
春、夏、秋、冬四季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一对应的词汇,但是无论字典中的释义还是文学作品中,汉语中“春”、“秋”的使用频率要比“冬”、“夏”高,而在英语中,则是“冬”、“夏”占了优势。这一现象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发源地及其文化异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