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的核心是赏识学生,多给学生赞赏和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神奇的作用。然而,时下在一些地方,赏识教育却走人了另端,成了纯粹的“表扬”教育。课堂上,“你真棒!”“很了不起!”等赞赏性语言漫天飞,教师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辨真伪,随意评价,课堂严重发烧。  相似文献   

2.
赏识,在管理科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强化手段。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消极强化是惩罚,积极强化就是赏识。在教学管理中,赏识,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重要奖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成熟的教师,是乐于采用赏识这种手段策励学生成长的。这种赏识性的奖励,是教师颔首于学生的一隅之见,是教师赞许于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  相似文献   

3.
孙静 《中国德育》2006,1(5):75-77
青少年学生模仿力强,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理解,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追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了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放下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沟通;应当改变观察角度和教育方法,运用激励和赏识的手段去教育学生。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大力提倡。然而,赏识教育究竟如何“赏识”?当前的赏识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沐浴在被赏识和赞美的阳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出发,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尊、自律的  相似文献   

5.
洪英 《文教资料》2007,(16):185-186
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并普遍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不过,现实的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也存在着教师缺乏赏识能力、忽视赏识教育的副作用、忽视学生差异、赏识不持之以恒等“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出发,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9.
胡征和 《教育文汇》2005,(10):40-41
对学生如何赏识,是有学问有讲究的。有少数老师,由于慵懒,不愿多读书多读学生多研究,只抓到赏识的皮毛,就想赶“赏识”的时髦这类教师面对学生,千篇一律的一个脸谱——微笑,一千个学生就一个“哈姆雷特”——“好”、“不错”、“真棒”、“真了不起”。这样的老师,在短期内,学生也很“赏识”你,因为你和蔼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由于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呼吁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的现象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温柔的赏识教育。教师赏识、赞美、肯定学生,以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自信本无可厚非,但眼下许多教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颇,曲解了赏识教育的理念,许多教师深受“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禁锢,谈“罚”色变,  相似文献   

11.
易云珍  胡轶群 《教师》2011,(13):74-7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课堂上,教师们尤其喜欢使用赏识性评价。希望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当是:一、充满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二、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三、充满尊重,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是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四、充满期待,人文性课堂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百年的目光,百年的耐心。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是教师运用期待、谅解、赏识、引导、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关怀性的教育语言。利用赏识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爱每一个学生;讲究赏识有度,做到持之以恒;讲究赏识有法,多运用激励性语言。  相似文献   

15.
朱延东 《考试周刊》2011,(78):218-219
“赏识激励”是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是加速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开展以表现自我、相互赏识为主的系列教育活动,并细心观察、适时恰当地赏识激励。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批判旧的“师道尊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和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赏识”等新理念,很多人大声疾呼,要求教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一时间,曾经偏向教师的“权利之秤”开始向学生那边倾斜。在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18.
熊小英 《教师》2008,(24):72-72
有人说:“教师的赏识性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写作文批语时,应笔中含情,笔下留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都能摘到虽小但颇为甘甜的果子,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并由此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等给予肯定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等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长年担任高中年级班主任的实践中,我逐渐对“文化生态”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生态”这一观念包含着对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的尊重。这一术语力图标识群体成员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来看,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所生活的社区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如何在这一组织中,产生群体动力这种良好的生态现象,教师或者说班主任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来“经营”这个生态圈呢?一是树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心理的“互动性”教育观,二是树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朋友性”教师观,三是树立新型的适合学生心理的“移情性”学生观。实验一:唤醒“赏识”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