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郭小川生活与创作的新时代.他的思想、斗志、诗情及其本色,都在奋进与挫折、欢欣与惆怅、求索与困惑的复杂交织中得到了悲壮的升华.一个革命者的激情和理想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所遇到的否定条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郭小川人生道路的悲剧性结局.战士--诗人--战士的辨证发展构成了郭小川生命与创作的全过程.他的诗永远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不朽回声.  相似文献   

2.
“战士的心永远跳动”.这是诗人贺敬之写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开篇的赞语.郭小川的形象,是战士、诗人的形象.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他的诗歌创作是令人注目的,郭小川的名字无可争辩地占据着重要篇章.只要把小川的诗放在他所歌唱的时代里去考察,就会真正理解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才会正确评价他在新诗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对郭小川的诗歌评价出现了“降温“的现象,认为郭诗代表偏狭的文学观念,无较高的审美价值,缺乏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文学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只要作品满足了客体的需要(当然是健康的)就具有自己的价值。文学的价值也应与时代联系起来。郭小川的诗在当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的需要,自然极有价值,况且其有独到价值的名篇至今流传。郭小川的诗虽有失误,但主要方面现在看来还是体现了一代大诗人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惑情。这一点恰恰使他的诗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新时期的诗歌的巨变之一在于诗人们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加强了主体意识。其实这种变化与郭小川当年的探索是分不开的。郭小川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可轻易加以贬低。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诗歌创作经历了政治理想鼓动阶段、革命人生讴歌阶段、阶级斗争张扬阶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郭小川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他最终未尽其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郭小川同志离开我们近两年了。每当我们面对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春天,诵读他的诗作,就使我们感慨万端,引起对他的深切的怀念。郭小川过早地逝世了。但他留给我们一卷炽如烈火的诗章,以及他那肝胆照人的情操。他是一个为革命引吭高歌的诗人,也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的诗,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章从四个方面论证《台湾新诗十家论》所做出的贡献:一、陶保玺以中华大一统的眼光审视、观照、评论台湾十位杰出的现当代诗人的精品佳构。二、陶保玺从形式入手,评价诗人及其作品是从批评实践上对一直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内容决定形式”的艺理论的一种反拨,更是一种批判和挑战。三、陶保玺以自己创建的新诗诗体学理论和诗歌美学原则来解析和评论台湾诗人诗作的诗美之所在。他还从诗体学的角度对郭小川、洛夫、余光中三位诗人进行观照、比较、整合和统摄,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大一统的诗史观。四、同时,他是在用诗一般的激情和唯美笔触来撰写他这一本理论专的。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郭小川这首诗以赋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8.
郭小川既是战士,又是诗人.这两种身份融入了郭小川的生命,成为他的人格,导致了郭小川生存状态的两重性.战士和诗人双重人格共同作用下不但成就了郭小川,而且也使他陷入了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郭小川是当代卓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锲而不舍地探求着诗歌的语言美.他指出:"语言要表现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思,诗必须是美的."打开郭小川的诗集,他那匠心独运、驱遣自如、炉火纯青的语言,首先给人以美的感染.诗人精心营建起来的一座座精彩别致的诗歌大厦,不但闪耀着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光辉,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显示出一种自然美、音乐美、形象美,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要求与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小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政治抒情诗人,引领过诗歌创作的潮流.然而,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等作品被认为偏离了文学规范,受到深深的质疑与严厉的批判.1959年之后遭到极端现实严重打击的郭小川,被强制回到文学规范轨道上来,政治命运和诗学命运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此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开始转向,遵命写“革命的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诗歌才华被永远淹没,与他的诗学理想渐行渐远,直至生命的终结也没能实现创作上的再次辉煌.  相似文献   

12.
《青纱帐——甘蔗林》是郭小川一九六二年写的一首感物咏怀的政治抒情诗。诗中以奇丽的想象,大量的铺陈排比,展开广阔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诗人热情奔放而又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政治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约翰·多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从此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他的诗充满了富有哲理的奇思妙喻,而敏捷活泼的思维活动又与强烈的激情——爱的激情、宗教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读多恩的诗,如同参加一项智力游戏,惟有开动脑筋,方能追赶上诗人飞驰的想象,品味出他精妙的思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一反郭小川为自由体诗代表的陈说,肯定60年代后的郭小川,实际上应为现代格律诗的典型诗人。文章着重指出: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杰出贡献,更多的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1)他创造了以“句组”、“句群”为“节奏单位”的新格律要素和新的格律化运行机制,并体现出“参差均衡律”的新的美学原则;(2)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定型化”的诗歌艺术体式。而诗歌艺术体式或结构形态,则是诗人生命底蕴,通过形象思维和感情结构的形态经由语言文字的“定型”,而外射、而物化的结果。(3)郭小川的创作实践,还昭示出新格律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注意的诸多问题(文中概括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50年代初期世人对诗人何其芳和郭小川的错误批判为个案,对诗人因以诗的形式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而受到评击,并进而对由这种心灵的关注而遭到批判的现象做出分析,认为那种为了迎合主流意识而写作的状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创作难以避免的一种积弊。从诗坛的一些小事中足以让我们受到深刻地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史上的农民诗人刘章,是承德地区继郭小川之后升起的又一颗诗星.他的诗由广泛意义上的"人民性",即家国情怀、人文理想和自然的放逐,以特有的方式诠释着祖国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他的诗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带有古典诗歌尤其是乐府诗的特点,构成了"白而不白"、鲜活如画的美妙意境.他的诗以乡情诗、农事诗为主,体裁上在汉俳、古韵新声诸多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马修·阿诺德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在其传世诗作《多佛海滩》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炼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全景图.诗人用一首小诗就概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的危机.并向读者预言了一个可怕的“荒原”般的人类的未来。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诗人心中的维多利亚时代.  相似文献   

18.
多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充满了富有哲理的奇思妙喻,而敏捷活泼的思维活动又与强烈的激情——爱的激情、宗教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读多恩的诗,如同参加一项智力游戏,惟有开动脑筋,方能追赶上诗人飞驰的想像,品味出他精妙的思辨。  相似文献   

19.
仿佛很遥远了。那是1940年3月14日,年青的战士郭小川,站在黄河岸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思潮翻滚,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热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首激情澎湃的《热河曲》谱成了。在这首诗里,小川深情脉脉地回顾了家乡的“瑰丽的春天”,满怀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扼杀春天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抒发了壮志豪情:“我将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用战斗去迎接“绚烂的春天。” 光阴易逝,四十年过去了。然而,作为诗人家乡的读者,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那样沁人心脾,亲切新鲜。这不仅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热爱家乡的强烈共鸣,而且,它还启迪我们从中捕捉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的线索。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他的家乡是“广漠的山之国”。“山是我最亲近的友人”。而“山之国”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雄伟壮观之美——崇高。这恰恰也是郭小川毕生醉心追求的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郭小川是当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形式上他苦心研讨,勇于创造。本文第一部分,对郭小川的新诗体“长短句’和“长廊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较高的评价。作者不仅考察了郭小川新诗体同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源流关系,而且与现、当代诗歌形式作了一些对比,指出他在新诗形式上的探求和创新,反映了诗人的艺术向往与美学理想。本文第二部分,对郭小川诗歌中的用韵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热情赞扬了诗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美方面的新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