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亚洲的聋人题材影片相对数量较少。1999年泰国出品了一部纯粹追求视听效果的恐怖片《曼谷危机》(Bangkok DangerUus),其中的聋哑人以一个杀手的身份出现。1998年以色列影片《奥林》(Olin)是一部纯粹的神话故事,奥林是一只海豚而聋人是渔夫,作品中聋人以善良的弱身份出现,在海豚的  相似文献   

2.
配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影片审美特征的关键要素.电影配乐可以调节、渲染气氛,对影片情节推波助澜,表现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心理,增加整部影片的节奏感,更重要的是升华影片的主题,调动观众情绪,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电影与戏剧、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对比,对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分析及具体作品的再评价,阐述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主观性、活跃性,使理论研究对创作实践产生纠偏与激励作用,以形成艺术创作的宽松、自由环境,从而激发艺术家尽情抒发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在新世纪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代审美意识对古代审美残缺的克服,它有能力使善和真在审美特性的阈限内转化为美;审美扩张则是对古代审美封闭的突破,它推动审美活动向人的内外两个世界扩展,表现为审美限定下的两极扩张。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美的生成展现出与古代不同的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6.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蕴涵着一些特殊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形态。如冕服中的冕旒,便积淀着宗法制统治阶级作为宣扬,制造“天命观”或“王权神授”等先验理念和神秘氛围所体现出来的欲盖弥彰的审美经验和隐秘黠慧的审美心理。而“象刑”,则是以象征性惩恶儆尤的寓意形式和负面审美价值,来宣示法律刑罚效应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现象形态。此外,以错采镂金,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审美价值,是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宗法制社会等观念和制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军事题材电影在拍摄制作、市场推广、消费体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发生很多根本性变化。因此,从军事题材电影的文化消费视角和语境出发,分析军事题材电影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消费转向、消费影响因素嬗变等内容,提出军事题材电影应当注重电影角色形象与品牌塑造,实行精准营销策略,并打造专属电影IP及衍生品,从而在适应现代市场消费环境下迸发新的发展生机。  相似文献   

9.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古代戏曲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集通俗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戏曲艺术是宗教界向世俗社会传布教义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另一方面,想象力超凡的宗教故事和奇特的宗教人物对戏曲作品的审美旨趣和艺术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诸如团圆之趣、婉折之美和诡奇之境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艺美学研究从何开始,即研究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问题,是当前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美学史看,传统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出发建构体系,近代以后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建构体系。实际上,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艺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文艺美学的理论建构若能建立在这一最基本的审美事实之上,就能获得一个更为牢靠稳固的基础,从而有效地避免本质主义的抽象性而达到更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革命道德曾经是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者身上展现的"东方魔力",由于它具有传承性、与时俱进性,所以在新的时期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现代意蕴,在人际关系、生命感受、幸福感受等方面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有着很大的社会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坚定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是党的领袖,他的思想观点自觉不自觉地融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他的思想的传播,无形中借助了国家政权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当然,这种思想如果不正确,它产生的危害就会更大,这从毛泽东同志晚年的一些失误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对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的研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5.
论高教管理审美文化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教管理的审美文化是指以关注人的最本真的生存状态为价值指向、以体现和解放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行为准则、以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美洁雅的校园环境为外在表征的高教管理的审美化。现实的高教管理中存在着过度逐利、模式化、混乱无序等审美文化缺失现象,审美文化对高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教育管理者实现对自我功利欲求的超越,能够实现个体特别是被管理者个体生命对模式化管理的超越,能够引导教育管理者创造和谐有序的高效管理并实现对效率的超越。高教管理审美文化可以通过培育学校精神,建立对话关系,树立价值信仰,丰富审美文化生活,完善学校制度规范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等方面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利用语言符号系统创造出的一种特殊意境,它并没有改变所指的物质形态(语言符号),而是一种问接性的艺术塑造,因此所塑造的意象更为自由,更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拟从审美的艺术思维角度,以莎士比亚悲剧(奥塞罗)为文本,探析在剧中所创作的意象空问,揭示它们的深层含义及其功能。进一步体会其怎样强化戏剧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时间的审美属性包括两点:一是审美的时间;二是时间的审美。审美的时间是时间的拯救者;审美就意味着在无比完美而又极度浓缩的时间中生存。审美的时间在普遍意义上即是指审美瞬间。时间的审美则涵盖了三个层次:时间主题的审美;时间逻辑的审美;时间哲理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时尚的流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时尚流变规律的探究 ,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审美时尚形成演变的基本规律 ,该文在丰富的事实材料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天堂”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其观照但丁爱情体验的审美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天堂”既是但丁爱情探索过程中美的表征,又是但丁爱情最终回归的美的家园;但丁爱情的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圣洁中的纯粹美;想象中幻梦美;压抑中的忧情美;遥望中的距离美;景仰中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