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鲁迅致曹聚仁信,总记得那一句:‘《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1935年4月10日信)我们当然不敢与鲁迅先生比,但爱书人总忘不掉这句话。其实,毛边书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很少了,五六十年代逛旧书店,总爱找那些毛边书,特别是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到今天,那只是一段美丽的梦,在旧书店已经很难见到过去的毛边书了。  相似文献   

2.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鲁迅的直接死因产生了怀疑,认为鲁迅之死,是为日本须藤医生所害,从而引起一场学术论争,这一问题有待专家去解决。读到由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整理的《鲁迅先生病史摘录》的档案后,看到了鲁迅人生中的另一半历史,引发了我们解读的兴趣。这份档案中记载:鲁迅的“吸烟史33年,每天约50支,55岁减至每天15支”,鲁迅人生的另一面从这里展开出来。  相似文献   

4.
生于50年代的人谈鲁迅.心情是极复杂的.正如陈丹青所说,“我们这代人欢喜鲁迅,其实是大有问题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对于生在70年代的知识分子而言,鲁迅不再是偶像,甚至不是偶像的黄昏。想到他,已经觉得遥远。晦涩难懂的课文,不过是学生时代的折磨。只有网络上“拍砖”时候的激烈语言,才引起对他的微茫记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7.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鲁迅在延安》潘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28元本书着重梳理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在延安如何被叙述、被演说,进而展示了延安精神空气的特点及衍变,以及延安思想文化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9.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下,开拓了我国新兴的木刻运动。一位名叫沙飞的革命学青年和木刻工作,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先生指引下走上了从事摄影事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上海过的是一种自由职业者的生活,靠卖文为生,“著书亦为稻粮谋”。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要保持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又要冲破国民党的文网最终得以发表,还要考虑到出版商的利益,当鲁迅执笔为文的时候,顾虑可谓多矣。在致友人的信中,他形象地把自己的创作称之为“上了镣铐的跳舞”。  相似文献   

12.
高信 《出版史料》2008,(1):52-56
司徒乔是与鲁迅有着深厚友谊的油画家。他从1925年到1928年间作的书衣设计,在他不长的艺术生涯中显得很短促,虽然至今也没有发现鲁迅于此有关的评论,司徒乔自己对这些最初的作品也未见述及,但它在二三十年代出版物中的影响,它在书装史上的地位,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3.
喜欢红色的女作家不多,30年代有一个,叫作萧红。虽然她左翼得厉害,但却是一个时髦的女人。若不是红颜薄命,她应该会写出惊世的作品。她喜欢穿红上衣,然而搭配得不好看,她跑到鲁迅家里,让鲁迅看,鲁迅说:“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部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相似文献   

14.
黄源先生是1930年代著名编辑,而且是一位革命的老前辈。我常常想到,当年文化战线上,他曾在鲁迅、茅盾身边工作;在军事战线上,他又曾在陈毅麾下战斗。有这样资历的老前辈实在是不多的。而他又非常平易近人,谦和可亲,对晚辈热情帮助。我就曾得到过他很多教益。1980年代起,我与黄老通过不少信,可惜的是1992年我出国访学时,老家旧屋突然被通知要动迁拆除,我年迈的父母亲在仓促中将我塞在床底下的一麻袋信丢弃了,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出生于四川自流井的“左联”老战士、著名作家王余杞诞辰100周年。上海“左联”纪念馆为此举办了王余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王余杞是“左联”的老战士、老盟员,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就活跃于我国文坛,写出了具有社会影响的众多作品,深受鲁迅、郁达夫等著名作家关注。他在天津主编大型文学月刊《当代文学》,并在北方“左联”改组后担任作协执行主席。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前,当继承发扬鲁迅精神的重大课题被提出之时,鲁迅先生已经逝世,谈不到他对此有任何看法。鲁迅先生生前既不曾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更没有锻造“鲁迅精神”的主观企图。但是,他的战斗生涯,他的文化业绩,他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却在客观上锻造成功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鲁迅精神。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里,鲁迅精神还有没有继承发扬的现实意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正一同志  相似文献   

18.
一碟茴香豆、一碟炸豆干、一瓶黄酒,8元钱。“同样的味道,咸亨酒店贵得很夸张。”38岁的陈小良个子不高,精瘦的脸看上去有些鲁迅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年代更需要英雄?是不是战争年代比和平年代更英雄辈出?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建设时期,但社会的氛围仍处于激情高涨的战地动员状态,无论是搞运动还是搞生产,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雄模范推出,他们成为鼓舞人民士气、教育青年一代、净化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导读】大学时代的学术经典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回顾令人怀念的,我的“80年代”,《美的历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镜与灯》三本书对我的学术研究有过重要的,近乎“建构原型”的意义。我曾经在《存在与发言——陈旭光电影文章自选集》自序中仿照鲁迅先生,把自己命名为“历史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