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商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坚决铲除岭南固有的奴隶制商业文化,并间接地为强化建设岭南新型商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局限于中原传统的农本文化观念,对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一概否定,显示了一定的文化偏见,但他以儒家仁爱思想与佛教好善主静等思想纠正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也具有不可抹杀的文化批判价值。他重建岭南商业文化的独到的思想与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一节考辨出唐代岭南道共进士49人,其中有7人是据县志和笔记小说新增的;第二节列表格说明唐代岭南道进士群的地域和朝代分布情况,并与谪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第三节从流宦贬人的影响、南选制的推行、家族文化的传承、京都游历四方面来阐述岭南道进士群的文化构成.  相似文献   

3.
中唐文人刘禹锡、柳宗元在连州、柳州的诗文展现诗人真实的生存空间、审美心理和思想情感,传递了地域文化的特质,揭示出地域文化的强势文化因子与弱势文化因子冲撞过程的文化排斥反应。同时刘、柳诗文中保存了莫徭蛮、黄洞蛮的记录,通过其诗文可探寻唐代岭南"南蛮"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及唐中央对岭南边民推行的民族政策,反映岭南边民与唐朝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弘扬岭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章研究了岭南醒狮的民族传统性、历史文化性和时代发展性等社会特性,指出了岭南醒狮的商业功能、民族凝聚力、文化交流和大众健身娱乐等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弘扬岭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章研究了岭南醒狮的民族传统性、历史文化性和时代发展性等社会特性,指出了岭南醒狮的商业功能、民族凝聚力、文化交流和大众健身娱乐等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6.
出身于岭南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政治思想中特有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礼治思想、吏治思想、选举思想、黄老思想及经济思想都与岭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张九龄是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影响下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化地理学表明,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学术水平、生活习惯及文风流派等方面应具一致性。考察佛寺这一唐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唐代学术差异的两《唐书》入传人物数及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以及体现唐代地域文化水准与教育状况的进士登科人数的地理密度,可以将唐代文化区域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文化区和巴蜀、岭南、吴楚、关东、关西五个文化亚区。唐代区域文化千姿百态是由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及军事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除简述唐代一般选官制度外,比较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岭南、黔中以及闽中等地区的选官制度推行的时代背景、南选制度推行的年代、南选的区域及其变动情况、南选官员选派及监督机制、南选的程序和选限日期、南选制度推行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对以岭南文化为特征的广西文化的影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民间的天然影响、各朝各代政府的政策影响外,历代中原文人流寓广西,对广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唐代的柳宗元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达,为唐朝对外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到唐朝学习和经商,为了保障外国人在唐朝活动应当享有的正当权利,稳定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唐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涉外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涉及外国人出入唐朝边境的规定,外国人在唐朝生活、学习、经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唐代法律开明严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清代湖南商贸有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转口、过境与市肆,由此形成了湘潭、郴州、岳阳、常德等几个商品集散中心。明代以降的经济发展,是形成这种贸易与特征的社会背景。这种商贸一方面满足了清代湖南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活跃了城乡经济,催生了一批市镇,在西南边境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商贸的发展又是单一的,带有政府强制性的行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基本上为外省之人,本省之贾亦或难见方志史传。  相似文献   

14.
唐代西域诗是唐代诗苑中一束独具情韵的异域奇葩,其描写对象丰富独特(包括胡地风光,胡汉战争,胡人、胡马、胡酒、胡食、胡服、胡妆、胡乐、胡舞等),诗中充满浓郁的异域情调、民族风味、文化色彩。西域诗显示了唐人以昂扬奋发为基调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心灵世界的扩展,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拓展了唐诗的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唐代西域诗研究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论文对唐代西域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开掘之处,并期待唐代西域诗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四川经松潘草地至西藏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印度,有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唯一对外的文化、经贸窗口,这条神秘的中线商道两千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隐藏进了岁月的迷雾中而鲜为人知,它为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时这条至关重要的商道被吐蕃占领,宋朝重新开通茶马古道而兴盛一时,新中国建立后修通了公路,汽车代替了当年的骡马,这条繁荣的商道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张说是唐诗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诗人之一。一方面,他是初盛唐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以文坛领袖的远见卓识预示出盛唐诗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以诗歌创作实践沾溉、影响唐人,对盛唐诗歌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同时,他延纳文学新人,对唐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北方有浓厚的尚武风气,这不仅是因为北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尚武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唐代边塞形势和时代化的反映。诗人受尚武风气熏陶,投笔从戎,走向边塞,又在强化着尚武精神,对其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走私贸易比较活跃,形成南澳等走私贸易港口,很多商人还通过广东的港口前往日本贸易。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活跃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这实际是变相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中日贸易也乘机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大量的货物经由澳门输往日本,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