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贺静 《下一代》2011,(7):47-48
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家长由于教育理念的滞后或偏颇,再加上没有好的培养方法,孩子的现实与家长的期望往往有很大的距离,这让家长倍感焦急和懊恼。人总是按照习惯做事,而习惯的事情再经过仔细加工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擅长。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让孩子善学不妨从养成习惯着手  相似文献   

2.
舍不得     
张琴 《教师博览》2014,(1):38-38
<正>我常看到别班孩子因写错一个问,被老师罚抄十遍二十遍,或因在课堂上表达不同见解而遭到训斥;常看到孩子因为调皮打架,被老师唤来家长狠狠地责打……这样的事情见多了,我就为我们班孩子感到庆幸。我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孩子肯定是会犯错的,不然就不是孩子了。"孩子有错,纠正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极端的责罚方式让孩子的童年布满恐惧阴霾呢?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都抱怨孩子拿家长不当回事,有的家长甚至说:“他简直不拿我当人!”怪谁呢?谁让你做家长的自己不尊重自己呢?王晓春教授告诫您:家长自毁权威,将使家庭失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家长往往从一个角度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其实您不妨试着换个角度,多从侧面了解一下您的孩子。常常听到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听话,学习还那么优秀。你整天就知道玩,还总给我惹事,真不知我怎么就有你这样的孩子呢?家长们,当您对孩子说这些话时,有没有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那么,老师、家长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和不足,而不是主观地、孤立地思考成人自己的教育方法。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  相似文献   

6.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我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三不"是: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小学化趋势比较显著,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而让幼儿在掌握好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活跃他们的思维。一、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原因1.家长的教育理念不科学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出息。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去学习,而很少有家长能够认识到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在信中,读者抒发了自己对教育孩子的一些切身感受,也谈到了在学习、学用我们的《家庭教育》杂志中的体会。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努力成才!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若要孩子天天向上,父母也要好好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必须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以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成长成才,而这一切,离不开学习。  相似文献   

9.
刘道红 《家长》2022,(4):25-26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经常有家长找到我说:"老师,孩子在家不听我们的话,就听老师的,您说一句能顶我们家长说十句甚至一百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老师的事,只有老师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携起手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我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三不”是: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话都将变成空谈。"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孩子的早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互联网、AI、VR技术、量子科技……新时代的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到底怎样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成为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曾在北京  相似文献   

12.
提到教育孩子,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因心态不同、方法迥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事实上,父母的心态、情绪,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家教的成败,影响孩子成长的方向。目前家长亟待克服的消极心态大致有:一、怨气委屈型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整天戴着放大镜,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缺点或不足处。总认为自己付出得太多,而回报甚微,所以一提起孩子便满腔怨气,无限委屈,很少给孩子一个好脸色。有位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让一群中学生放学回家后对母亲说“:妈,我爱您!”看母亲将如何反应。一位中学生放学后一进门便冲着母亲喊“:妈,我爱您!”看母亲未…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家长意味深长地对老师说:"我的这个孩子胆子太小,希望老师您多照顾。"言外之意是让老师上课多让自己的孩子发言,以锻炼他的胆量,下课多引导他与同学玩耍,以锻炼他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一位家长拉着孩子的手对老师说:"我的这个孩子太调皮,老师,您要严加管教。"不难看出这位家长的言外之意是让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让他懂得遵守纪律,尊敬他人,学会学习。……可见,每位家长都关心、呵护着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一切行动和行动中都存在着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在教育方面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例如:当您为孩子买了闹钟以后,孩子产生了一种想法,他决定要从第二天起,自己起床、悄悄洗漱、上学,而让妈妈爸爸多睡一会儿。夜晚,他上好闹钟,躺在床上指着闹钟说:“求求你,明天早上一定按时叫我起床啊!”  相似文献   

15.
各位家长,你是否问过自己:我懂孩子吗?我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有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孩子生理上的成长是必然的,而孩子是否能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继而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的教育,所以教育专家建议各位家长:首先,要读懂你的孩子。●爱孩子先懂得他的需求做母亲的都说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有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爱我的孩子。”但如果摸不透孩子的心思,不了解一定年龄的孩子特定的需求,你表达爱的方式就可能不到位,到头来孩子也接受不了你的爱。例如一个小孩和另一个小孩发生矛盾后大哭,妈妈以为哭的症结是小孩间的…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重视青春期教育。得知我刊开设青春期教育专栏,欣然命笔题词。我们就以“让有意识的青春期教育走进家庭”为题,从这一期开始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共六讲:1.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吗?2.您的孩子性觉醒了吗?3.孩子有了异性朋友怎么办?4.孩子恋爱了怎么办?5.怎样解除孩子在性方面的烦恼?6.指导孩子正确对待影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美妙、奇异、灿烂的黄金时期。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绚丽多姿的时期,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网页的留言板上出现了一则主题为“寻求帮助”的留言:女儿是个老实乖巧的孩子,每次与小朋友发生摩擦,受伤的总是她。从小我就教她对人要宽容、谦让,可每每看到她回家向我哭诉谁谁又欺负她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的教育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吗?我该怎么办?希望老师和家长能给我好的建议,让我在坚持自己教育原则的同时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谢谢!——甜甜妈妈看到了甜甜妈妈的留言,幼儿园的老师、家长纷纷留言,给她出主意。黄亮老师:当孩子向我们哭诉自己在幼儿园所受的委屈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对孩子的宽容行为予以肯定,让孩子了…  相似文献   

18.
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9.
老师: 您好!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早上,孩子自己穿衣服很慢,而我和她爸爸又要赶时间上班.于是,我习惯于帮她穿衣服,这样会快一点.可是,孩子的爸爸认为应该让她自己穿,不让我帮忙.孩子穿得慢他就老催孩子,越催孩子就越穿得慢,弄得孩子哇哇哭;我觉得孩子还没睡醒,穿衣又慢,自己赶时间上班,帮帮也无所谓.但她爸爸就不让帮,为这我们吵了两年了. 苦恼的妈妈 苦恼的妈妈: 您好! 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其实这也是很多家庭中常见的一幕.爸爸和妈妈的出发点似乎都有道理,但立足点不同,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有些好奇的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可以熟练地自己穿衣服了,而您和孩子爸爸争吵的这两年中,为何孩子穿衣情况没有改善?或许家长需要去反思个中原因,并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而不是习惯性地争吵而已. 在这件事情上,首先重要的是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其次才是孩子的穿衣问题.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但父母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因此在孩子面前争吵,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她会感到害怕、伤心,也容易不自信.所以这一点上建议您和孩子爸爸好好沟通一下,尽量达成一致,至少首先在意识上、思想上一致,要坚决避免在孩子面前夸吵甚至攻击对方.  相似文献   

20.
韦清 《教育文汇》2012,(6):48-49
《孩子为何失败》(约翰·霍特著)一书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失败的孩子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我虽然教书多年,但这个说法还是让我有些吃惊。霍特认为,恐惧是孩子失败的根源。而孩子的恐惧,正是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师的管制。教师们只想按自己的思路教育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样子成长,殊不知,这一厢情愿把孩子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