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3.
《南州六月荔枝丹》(统编教材高中第一册)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说法有误,他评述道:“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其实白居易并没有错。他虽生于中原,但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中年之后又曾长期理政于江南,荔枝是吃过不少的,怎么会连荔枝的壳和膜都分不清呢?诚然荔枝的膜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  相似文献   

5.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先讲“壳如红缯”。拙作引用这句话 ,进而讲荔枝壳的色泽和表面构造 ,是要让读者对荔枝发生兴趣 ,并从文学欣赏进而作科学的观察。“壳如红缯”是比喻的说法 ,比喻不论怎样切近 ,与实际总会相隔一层。所以即使有胜江萍那一类壳比较光的品种 ,也不能用丝织品来表现它的神韵。但说这是对白居易的批评不免严重了一些 (包括假种皮和壳内壁花纹两项)。我们不能要求古人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所说的可加以补充和解释 ,却不必批评。宋徽宗栽种荔枝一事 ,依据常识判断 ,只是“当年成熟一次”,也就是说当年冬季难免冻死 ,应无错误。我们知道 ,荔…  相似文献   

7.
洪原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有何特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数量很多。角度多变,方法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说有“三性”: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引用,描写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又如第三节中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介绍了荔枝林的情况,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咏荔枝膜》的诗句:“盈盈荷瓣  相似文献   

8.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品。不但使读者了解到有关荔枝的知识,而且领受到文学的美感作用。该文思路由实到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白璧玉有微瑕,思路仍有值得斟酌之处:对荔枝壳的形态说明不应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理由有二: 一、文章起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科学性、文艺性、条理性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本文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读指要: (一)从科学性、文艺性和条理性三方面,就《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逐一进行比较(既可条述,也可表解)。《荔枝图序》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文章运用了描写性引用、议论性引用、考据性引用等多种引用说明的方法,试按要求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一、弄清句和句的联系,读懂一个自然段每篇课文是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理解一个个自然段入手。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一个个自然段里句与句的联系,抓住所要表达的中心,就能理解它的内容。1.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1)总分关系,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索溪山谷的“野”》第二自然段。(2)主从关系,如人教版第十册《飞夺沪定桥》第三大段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是主句。(3)因果关系,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四自然段。概括这类自然段的段意,只须抓住结果即可。2.无中心句自然段的三种情况。(1)几句话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篇章按照“大纲”规定,小学毕业班语文的基础训练应“以篇章结构、练习写作为重点.”现以五年制第十册为例,谈谈如何突出这个重点.1.理解自然段的意义,复习时要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五年制第十册让学生理解联句成段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两种,即先总说后分说和先分说后总说.段的中心句或在段首,如《马》的第一自然段;或在段末,如《为人民服务》的第二自然段.(2)并列关系.有的自然段,在写景、状物或描绘人物时,常采用并列展开的形式联句成段.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第二自然段.(3)顺承关系.自然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连接起来的,如《詹天佑》第六自然段.(4)递进关系.自然段中句子的意思逐层深入.如《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5)转折关系.后边句子的意思不是顺着前边句子的意思说下来的,而是转换为另一个意思了.如《中条山的风》第一自然段.(6)因果关系.句子中有的说明理由,有的说明结果.如《詹天佑》第三自然段  相似文献   

13.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共十四个自然段(原文十五个自然段,编入教材删去了“煮蜜方法”一段),不足两千字。然而无论结构、语言、征引或文笔,都自有特色,不失为一篇好的说明文教材。 一、单一而缜密的结构 作者以视觉规律即所谓空间为序,安排文章结构。先写荔枝构造,次写花期,再写栽培,最后写发展,由外到内,层次清楚,条理性强。第一部分(1段)是引人入胜之笔;第二部分(2—10段)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肉、贮藏、种子、花等知识,犹如实地解剖观察一般,由表及里,层层剥去,条分缕析,每段内容单一,一目了然,但又不失缜密:荔枝成熟期与其颜色合写,荔枝干与其肉合写,  相似文献   

14.
段是句子按一定的表达形式组合而成的。中年级教材中有三种较典型的段式:(一)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顺承式,如《挖泉水》第二自然段;(二)按时间、地点或事情及其性质的变化顺序写的并列式,如《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三)先(后)总起后(先)分述的总分式,如《翠鸟》第二自然段。这三种段式,都可以让学生在读段中理解,在写段中运用。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有许多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但愿人长久》第4-6自然段,《几寨沟》第3~5自然段,《开天辟地》第6~8自然段,《珍珠鸟》最后4个自然段,《只拣儿童多处行》第5~9自然段,《二泉映月》第4、5自然段……为什么要背诵这些段落?这些段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教学的重难点是否都藏在这些段落中?如何解读这些段落?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类和词在句中的作用比较固定,古代汉语往往可以随义引申活用。本文从统编中学文言文教材中摘引五十个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1.衣,《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跟随的女徒弟十人左右,都穿着绸单衣)  相似文献   

17.
在一节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槐乡五月》第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在倾听课文第1~3自然段后,每一自然段分别用一个句式来说一句话:第1自然段是"啊,",第2自然段是"呀,",第3自然段是"呵,"。这样的说话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8.
问:在课文中,关于标点的书写形式我有两个疑问.一是《凡卡》第3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第10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为什么只有上引号而没有下引号呢?二是每一组导读中提到课文都用了书名号,为什么课名之间不加顿号?  相似文献   

19.
课文《凡卡》中引了凡卡给爷爷写的信 ,有一处连续引了三个自然段。其中第三个自然段开头用前引号 ,最后用后引号 ,第一、第二自然段都是只在开头用了前引号。这里为何只用前引号呢?我们都知道 ,用引号 ,是为了标明文章中引用的部分。但是 ,如果引用的内容包含两个甚至更多一些自然段 ,而且这些自然段是前后连续的 ,那么就只需要在这些段落的每一段的开头用前引号 ,在最后一段末了用后引号 ,而其他各段的末了都不用后引号。这样的用与不用后引号的做法 ,是十分合理的。如果每一段末尾都用上后引号 ,那就表现不出这些段落之间的紧密关系。如…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分段的能力较强,但归纳段意的能力较差.为了交给学生归纳段意的规律,我概括了五种方法,分述于下.组合法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如《草船借箭》第一段,包括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段意学生容易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第二自然段文字较长,可先概括成两个要点:周瑜向诸葛亮提出短期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诸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