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安全是课程安全的根本。作为文化政治的产物,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政治属性。将什么知识编制成课程,具有明确的政治原则与立场、具有严格的政治安全检视与考量。没有政治上安全、可靠的课程,教育就难以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而,课程研究、编制与治理不仅是一种专业活动,须遵循专业逻辑,而且是一种文化政治活动,须遵循文化政治逻辑。对课程政治安全的诠释,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文化政治学。作为课程文化政治学研究的经典理论——批判课程论,深刻揭示了课程的文化政治事实存在,但却未能清晰阐明课程的文化政治逻辑存在。课程的政治安全研究亟待课程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理论突破,其关键在于从逻辑上阐明课程的文化政治属性、立场、功能与使命,以促进课程文化政治学研究的逻辑重构及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模式.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3.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大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体育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大学体育课程理念或大学体育课程活动形态。本文基于文化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文化审视,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关系;传承文化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存在的逻辑前提;创新文化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旨在揭示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彰显其文化品质,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使命,另一方面在于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当代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坚持群众史观,以人的全面解放为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本源.教学中,教师应还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质,以深刻的文化阐释、有效的文化沟通和丰富的文化塑造还原课程的人文价值,以先进文化的理解力、规范力和批判力,引领学生提高文化修养,从而完成课程的政治任务并展示科学理论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发展遵循一定的理论逻辑,可以从文化历史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批判主义课程理论三个角度作出论证。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教育观,也是一种政治观,不同群体和组织的育人诉求在课程思政中得到了表达和回应。以导师为核心,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基本体系架构。需要从提升适切性、有效性、联结性三个方面,把课程思政付诸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为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价值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过程中,本土化是其研究逻辑,并倡导课程理论的对话与课程理论的和谐共生。课程理论文化自觉的路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参照坐标和以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为具体方法应用作为其方法论选择;以课程理论学科的终极价值为起点构建课程理论的学科体系;课程理论构建主体需要自觉觉醒其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