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新闻导演”,去导演“新闻”,此乃新闻工作之大忌。无论记者,还是通讯员。都不该动“导演”的念头,这是必须信守的一条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不能有任何弄虚作假。新闻一旦不真实,就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就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导演,在新闻领域是没有市场的。在戏剧、电影艺术门类中,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定  相似文献   

2.
图籍文献是一种直观的形态艺术,在庞大的文献系统中,这个信息群体中的“珍稀物种”以它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形态,已程式化的文化,“不名之名”,直指人心‘地展示着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袁起 《记者摇篮》2007,(7):84-84
广播剧是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戏剧艺术,一开始就是在导演的倡导和策划下由剧作家写出剧本,借鉴舞台剧导演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戏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七剑》一出。恶评如潮。而少有人知道的。在8月下旬登陆中国的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也被人评为“非常失望”,两大重量级导演在这个夏天。同时遭遇滑铁卢,这绝不是巧合,其中实在“别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作家与导演(也指制片人)为改编作品成影视而睚眦相见,披露报端,也算“文学艺术界”的家常菜了。在这个据说是文学滑坡、影视剧如日中天的“转型期”,似乎作家和导演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偏执心理,表面上看是作家在吃亏喊冤,而导演在强买强卖,实则是艺术良心的失落。我曾天真地想过,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何以难通款曲、心心相映?但残酷的事实确实教人心寒。举世汹汹,见利忘义,缺少平常心,难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一种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主观性却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影片中,直接决定了影片的主题选择、镜头语言和创作风格,并让纪录片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茶马古道:德拉姆》是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本文将“作者论”的概念伸发到导演对纪录片营销方面的影响,以期拓宽纪录片作者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艺术早期发展过程中,跨族裔导演虽然也出现了很多,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欧洲裔导演,这与电影艺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最活跃、最让人瞩目的跨族裔导演大都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他们以其鲜明的人文意识将各种对于“身份”的思考交融在光影之中.本文分别探讨了以费斯·阿金为代表的“直接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包东尼为代表的“回顾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亚历桑德罗·阿曼巴为代表的“超越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从广州日报前社长黎元江到在山西繁峙矿难中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再到央视名导演赵安,传媒人士接二连三地出事,说明媒体这个被誉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也有失去约束和监控的危险。” 北京 张扬  相似文献   

9.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繁荣中国电视艺术,促进中国电视艺术家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国大众电视社在 2001年发起和主办的“双十佳”活动, 由观众投票评选出中国年度最受欢迎的“十佳导演”和“十佳演员”,到今年已经举行了五届,目前已经和飞天奖、金鹰奖并列为中国电视最重要的三大奖项之一。这种完全观众票选产生的导演、演员排行榜,可以说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和观众之间更进一步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拿出一部名字和内容都饱含深意的电影《归来》。在电影生涯一路驰骋的导演,如何“归来”?什么才是这个一直求变的导演心中的“故土”,他又是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2.
论余笑予的戏曲导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笑予是新时期以来真正开拓现代戏曲导演艺术的功勋卓著者,也是最早明确提出戏曲的创作、演出“应该确立导演的主导地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及当代台湾戏曲导演艺术的引领者.他虽然作为在解放初期就系统受过斯坦尼导演体系思维训练的极少数的戏曲导演艺术家之一,但他的戏曲现代戏的导演思路却处处都可见出他对他所非常熟悉的传统戏曲的表现性元素的借鉴痕迹,而与百年来戏曲变革的魔咒——话剧+唱——若即若离.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追寻其根源就在于他自觉地寻求古典戏曲与现代戏曲观众审美需求的最佳契合点,这构成了余笑予戏曲导演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楚剧这种地方花鼓戏的一些活泼自由的东西注入比较古老而规范的京剧中去”;二是“寻觅与建构新的演出样式”;三是追求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和剧场效果的“当代戏曲”;四是在剧目选择和导演处理上尊重彰显剧种特色;五是以对流派创始人独创精神的学习来反对“流派隔离”;六是以强化戏曲导演的中心地位来最有效地凸显表演艺术家的才华;七是坚守技艺的表演与趣味的呈现并重的导演理念.为此,他反复强调他所提出的“拆墙”观念.  相似文献   

13.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在业界一直都可算得上是于个“异类”。除开他相当独特的聪明人调侃讥讽的个人风格之外,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争相标榜自己的“艺术”和“化”的时候,冯小刚大概是唯一一个高举商业电影大旗,以票房为直接口号的中国电影导演。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声音的制作和传播,在诸多广播节目类别中,广播剧以其声音形式的多样化而独具特色。古人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云:“音,声也,生于心,谓之音。”广播剧的特点正是“闻声而知情”。要录制好一部让听众满意的广播剧,录音师除了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设备的能力以外,还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编剧、导演的创作意图,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编剧、导演、演员几度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种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听觉艺术效果。2001年底我台举办了一期广播剧艺术创作培训班,中央台著名导演胡培奋指…  相似文献   

15.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自从向公众开放便要公开陈列,进而便讲究其陈列艺术。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我国还是近百年由外国传入,陈列一词也是在这之后才由日本传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陈列及陈列艺术就始于近代博物馆在中国出现之后。“陈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根据这个解释,我国古代有些活动实际上具有陈列性质,亦可说是一种陈列现象,有些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陈列活动。尽管古代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把它叫做陈列。  相似文献   

17.
田雯 《文化遗产》2016,(5):136-144
清代宫廷演剧是历代宫廷演剧的高潮,清代宫廷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带来了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在清代宫廷演剧中,一般由总管、首领、教习担任着导演的部分职能,此外,深谙戏曲之道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时而兼任导演一职。因为宫廷戏曲是一种以形式取胜的特殊样式演剧,它追求的是辉煌绚烂的皇家气象,故而在导演艺术方面也呈现出与民间演剧迥然有异的特点,装扮的设计、砌末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都力求奢华。这虽然与讲求虚拟性、写意性的古代戏曲精神有所背离,但是它确实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在导演艺术方面对于后世的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名为“这就是民国”的文化沙龙活动中,电影导演贾樟柯讲述了想象中的民国,而这个想象源自于他生活的汾阳县城。  相似文献   

19.
李翔 《声屏世界》2008,(3):30-31
电视导演在多个讯道的制作系统中常常被称作“导播”,这个名称来自广播节目的制作中,虽然用在电视制作中并不一定最贴切,但它的好处是把多个讯道的制作同单机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编辑的电视剧、新闻等电视节目的导演区别开来。这个称呼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播”所体现的直播观念,因为多个讯道的系统最早是用来应对直播节目的需要的,随后,这种制作方式更加广泛运用到各种节目形态中,这种把拍摄和编辑合二为一的系统能有效地节约人力、时间等宝贵的资源。同时,这种高效率的制作对导播的能力要求很高,主要体现在机位设置、调机和切换三个主要的动作之中。本文以演唱会节目制作为主要例证来分析导播的艺术和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