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良师》2004,(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小朋友会说:“一”字,那太简单了,谁不会读?可是别急,“一”的读音还真是复杂多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单独使用或在词、句末尾时读第一声(yī),如:“一、二、三”,“十一”“一一得一”。“一”在第一、二、三声字前读第四声(yì)。如:“一天”,“一年”,“一点”。“一”在第四声字前面读第二声(yí),如:“一个”,“一遍”,“一半”。“一”在词语中间读轻声(yi),如:“看一看”,“想一想”,“走一走”。小朋友,你现在知道“一”字读音变调的规律了吧。以后朗读课文时可别读错啦。你会读“一”吗…  相似文献   

2.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哀”、“衷”、“衰”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可情况却不一样。“哀”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哭声,“衷”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笑声,“衰”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晦气。因此,“哀”受到大家的怜悯,“衷”受到大家的喜爱,“衰”受到大家的唾弃。一天,“哀”、“衷”、“衰”聚集在一起谈感受。  相似文献   

4.
张锦文 《文教资料》2007,(7):163-166
南京方言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述补句式“X得一Y”,依据“Y”的不同可以把它区分为五种情况:“X得一塌”、“X得一逼”、“X得一糊”、“X得一腿”、“X得一砣”。文中从“X”的音节数、“X”的词性、“一Y”的语法意义三个角度对此句式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X得一Y”句式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品”词     
学习《药》一文时,分析“康大叔”这一人物,我从“品”词入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给华老栓这一段,学生“品”得有滋有味。学生首先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值得“品”的词语,然后拿与它近义的词语进行比较,“品”出文中词语的准确与形象性。学生:康大叔的“抢”与“抓”,一个急,一个缓;“扯”与“撕”,一个武,一个文;“裹”与“托”,一个粗,一个雅;“塞”与“递”,一个横,一个柔;“抓”与“接”,一个贪婪,一个平淡;“捏一捏”与“掂一掂”,一个内行,一个外行。这一“品”,“品”出了兴趣,“品”活了思维,康大叔的凶狠、蛮横、贪婪的性格特点便…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_、__^_‘.x__、_lx十1__、。。t-___、,j二.设全集1一二,集合E一卜卜二专,neZSI一卜卜一上大上,nEZS,则1可表示为().“”———”““一’”““一’““’““2’““—一’“““““2’“”—一’””““”—”””””(A)巨UF(B)EUF(C)EUF(D)E0F2、函数f(X)一X?,则不筹式f-’(X)>f(X)的解集是().(A)(o,一1)U(0,1)i()(-l,0)U(1, co)(C)(0,1)(D)(-l,0)、1。_、2_.;。——、。。—一3.gtga=卡,ig(a一p)、一。亏,贝utg(p—Za)的值是().—”—“”一二’“””…  相似文献   

7.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第I卷一、选择日:《本六四共15小口:第1—10N每小题4分,第11—15题出小题5分,共65分)1.函数人x)=cos(sinx)的最小亚周期为()(A)4。(B)2。(C)。’(D)%·、·-··’·、一”一’“”一”“”一”22.当ae(昔,。)时,复数Z=2(二十0(cos isina)的辐角主值为()。—’”““”2’‘“’”“’“”““”“”“”“’““““’”“””““““’/“( )4-0( )y-e(C)y 6(D)2。*6”““”4””一”4””一’4”””一,一‘“3.已知等差数列lffel中,山一2,击。二,又数列{_【是等差数列.则。=()。”’”””””“—””’一”’””’“’“’””…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五多一少一倾听”,“五多”是指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一少”是说教师要少“包办代替”,“一倾听”是指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具体说,教师应这样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张齐华 《四川教育》2009,(11):26-28
一、由1到“1” (师板书“1”,让学生用“1”这个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生答出“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等。)  相似文献   

11.
趣话元旦谜     
在辞旧迎新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捧着热茶、嗑着瓜籽,多么温馨。若此时再猜上几个“元旦”题材的灯谜,则更加惬意。 让我们先看一条谜:“清明前一日”打一节日。本来“清明”专指清明节,这里却另辟蹊径,别解为“清朝、明朝”。在这两个朝代之间自然是“元”朝。“一日”合之为“旦”。谜底“元旦”。 再看一条:“一一看分明”,打一节日。先“看分明”,你会想到分开的“明”念“月日”,与前面“一一”可组成“一月一日”。任何日历上都会告诉你这天是“元旦”。 还有一条:“查完一半,对调位置”,打一节  相似文献   

12.
下面的方格中分别写有“数”、“学”、“小”、“灵”、“通”、“真”、“好”几个字。小朋友,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读出“数学小灵通真好”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散文名篇。但“纺车”前用“辆”这一量词实属不当。“辆”作量词应用范围较狭窄,只用于“车”,如“一辆汽车”、“两辆自行车”、“三辆面包车”,而“纺车”虽有“车”字,却不属车类,前面用“辆”当然不恰当了。这就好比说“鞍马”(体育用品)只能说“一个鞍马”而不能说“一匹鞍马”。说“蜗牛”时,只能说“一只蜗牛”而不能说“一头蜗牛”。笔者以为应该把“一辆纺车”改为“一架纺车”。  相似文献   

14.
吴纯 《文教资料》2014,(29):49-50
“一”是宋词中极其普通的字眼。本文即探究被我们忽视的“一”在宋词中的妙用,主要表现在衬托婉约词的音节美、纤细美、柔情美;强化词中的豪放感情。另外当“一”与“一”连用描写景物,可以强化抒情力度;“一”与“百”、“千”、“万”连用时则在对比中强化情感、扩大境界。  相似文献   

15.
【活动安排】一、由学校组织同学们相互结成“手拉手”小组,“手拉手”小伙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二、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手拉手”小伙伴以“走进双方家中”“通信”等方式相互交流,开展“同看一本书”“同做一件事”“同谈一个话题”等活动。三、“手拉手”小伙伴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一同制作“手拉手”成长记录袋,成为一对好朋友。【活动操练】一、“手拉手”,认识新朋友1.“手拉手”小伙伴互相认识,相互了解各自的兴趣、爱好。2.制作“朋友心意卡”,送给自己的“手拉手”小伙伴。3.“手拉手”小伙伴坐在一起,展示自己制作的“朋…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学家陈沆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首十“一”诗,写景抒情,每个“一”都是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颇有诗情画意。“一”字除了这种创造形象的作用外,其语法、表意方面的功能更是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一”实义为最小的整数,如《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成语“一言为定”“一夫当关”。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抽象义:首先引申而为“同”义,指“同一”,“一样”,如“一式两份”,成语“一心一德”“一统江山”。  相似文献   

17.
(综合之四)姓名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1.函数f(X)=X会主主的定义域是()。—”——””““”…”“—”一—一(A)IXX<0}(B)IXX>of,_、;.-。。2、._、;.、__,2;(C)Zxgx<0且x一一号【山厂xlX>0且x学引’一”‘“—”“——-”5’一”一———“-’5’2.若6*(0,吾),则既edlhagl的值为()。—””“”—’-’2”””“——“”——”“——”“”.j。、1,一、。,_、1,_、。(A)6(B)2(C)一t(D)一2””““’2”一’一”一’2’一”“、。__、。。。___。ZI、、、._.、3.设非零复数已是满足仅十Al=IZI一41,则(芝)‘必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高考,时兴“议论文”。议论些什么呢,家长里短吗,校园生活吗,社会政治吗,经济军事吗,通通不是,中国高考的惟一议论对象,乃是“人生”。今年的高考,从全国试卷到各地方试卷,仍然继续让高中生写议论文,题目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价值与位置”、“铭记与忘记”、“安”、“留给明天”、“纪念”、“一叶一枝一世界”、“跑的体验”、“脸”、“今年花胜去年红”、“凤头猪肚豹尾”等等。还有福建的根据两幅不同的圆形图发议论,上海的让学生“审视和辨析”一堆材料,然后谈谈社会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把这些题目一看,我知道,一副…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20.
会编卷五[起宣和三年(1121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二月十七日壬午,尽宣和四年(1122年,北辽建福元年)④月十日戊戌]本卷有“纲”八则,内一则无“目”;有“目”十一条,内“纲”二的“目”二、”纲”四的“目”一。“纲”六的“目”二、“纲”七的“目”一至四、“纲”八的“目”一写明了出处。每则“纲”下所列的“目”,条数也不相等。这里选录“纲”五及其“目”一、“纲”六及其“目”一、“纲”七及其“目”-,试分纲目作按语如下:“纲”五:“十一月,金人攻破辽人中京,天作人夹山。”“目”-:(无出处)“……阿骨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