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主要依托。因此,应当确立开放、灵活的教学目标,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交往、对话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丰富、自然的学习内容,以促进教学联系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3.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不是教育者和教育学者的误解和假象,它分明映现了生活世界、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学出现了问题,问题青少年的增多是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可能是具体而直观的,而批判和反思的品质可能弱一些,但作为学科形态的教育学应该是反思的和批判的。何谓生活世界、当下生活世界的基本样式到底是什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如何,等等,都是前提性、根本性和总体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意蕴的揭示,试图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课堂教学几个方面找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源于人类历史生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当下生活,面向其未来生活。而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之间架一座桥梁,这一理想的桥梁就是家庭作业,这是由家庭作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7.
接轨生活     
我是一位地理老师,我心目中关于课堂教学的关键词可以简单概括为:接轨生活。 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接轨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当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返潮的现象严重。学生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必学外,课外的补习也热火。学生整天在教室里、家庭里周而复始地来回移动,连一些起码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最近许多学者呼吁教育要回归生活,但回归的是书本的生活知识,而不是本真的生活经验。本文就是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回归本真生活世界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的。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人的生成性,要矣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和不断加强人文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途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教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有别于客观标准的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简单的线性世界,它探寻世界的规律性,具有直线性、单维性的特点;生活世界则是复杂的情境性世界,它充满了偶然性,具有非线性、多维性的特点。科学世界里倡导简单性思维,它寻求事物的确定性,而生活世界则依靠复杂性思维,它探寻对象的情境性。教学世界应是生活的世界,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单凭简单性思维不能捕捉到课堂生活中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此,我们主张把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活放在复杂性思维的视域下来考察,通过复杂性思维对课堂生活进行观照,重新认识课堂生活。那么,复杂性思维下的课堂生活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14.
杨天云 《教学月刊》2006,(12):37-38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改革传统教育、研究生活教育是教改实践的呼唤,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世界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永恒主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育源于人类历史生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当下生活,面向其未来生活。而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之间架一座桥梁,这一理想的桥梁就是家庭作业,这是由家庭作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世界理论被教育研究者移植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流行的教育信条。然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在逻辑上表现为命题陈述的模糊不清、命题推理的漏洞百出,而且在教育实践上表现为有效性的缺失,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却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面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与现实中的教育危机,教育研究者需要划清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边界,重构教育生活,显现教育世界的真实图景,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7.
教育、语言与生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原本在生活中,教育自从借助书面语言而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以来,逐步因离开生活而带来危机,返回生活世界是当代教育变新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教育返回何种生活却成为问题,只有将“生活世界”理解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种运作方式,只有将“语言”合理地植入生活世界中,才算是没有亏待“生活世界”的价值,才能可能摆正教育与生活以及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独特的,成人不应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活世界,而是应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教育呼吁关注儿童生活世界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经验"在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的世界中经常遭到漠视和误用。这种漠视和误用无论是对于深化教育理论认识,还是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都是不利的。通过对杜威经验论的解读,分析了当把经验纳入教育视野中考察时,既具有对教育理论认识的整合意义,也能够通过经验实现课堂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是怎样界定的?教育是怎样"回归"生活世界的?胡塞尔、哈贝马斯等教育家对"生活世界"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理解"回归",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与生活相互统一,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