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英语学习热多年经久不衰,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生的教学中。然而,对英语以及相应外来文化的过度重视已经造成了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在英语学习热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相关人员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呼吁通过采取减少英语在中高考等考试中的比重,而相应增加汉语比重的做法来唤起人们对本族文化的重视。但是,这种做法真的能达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吗?该文试图从这一近期热门话题出发,探讨外语学习中民族文化身份迷失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重新构建我们的文化身份,并借此增强人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构建本族文化身份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身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意义重大,这不仅是文化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身份与文化的关系,从教师的自我形象和学生的期待两方面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教师身份,在加深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学校也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跨文化教学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界定,分析了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特点和定位,并对如何在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中发挥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何倩  李丽 《海外英语》2024,(2):119-121
在我国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亟待提高。该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调查和测试,分析影响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倾向,并在调研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学习策略,以期为大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保存和传承的工具.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在学习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文化身份认同也影响着语言的学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语言学习和文化身份的关系,有助于语言教学和学习者文化身份的保存与维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文化目标理论为基础,探讨文化身份构建中的文化要素,并辅以具体案例详细讲述。  相似文献   

7.
8.
在以重塑全球化为目标之一的开放3.0时代,MOOCs为学习者提供了全球化的多元交流与学习平台。跨文化学习是MOOCs学习的主要形态。MOOCs跨文化学习需求层次体系是在对英国MOOCs平台Future Learn近两年的观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其实质是学习者文化身份多元重构的过程。这一需求层次体系主要表现为安全的需求(文化身份受到冲击)、归属的情感需求(个体身份形成)、参与交流并获得尊重的需求(群体身份形成)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体身份与群体身份协同,完成多元重构)。对于学习者而言,MOOCs跨文化学习不是文化移民,而是在坚持原有文化基础上对其他文化的多元化审视与理解包容;只有坚定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学习与交流。MOOCs课程需要加强多元化设计,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完成文化身份的多元重构,提高跨文化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可以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课堂氛围、情境设置、问题设计、思维训练等方面来探讨PBL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发挥的作用,为英语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重构新的教师自我身份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文章立足英语新课改的要求,探讨了在此背景下的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和构建问题,提出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实现其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留学生在跨文化互动过程中的自我概念及文化身份重构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深层影响因素,为如何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选择和辨别等跨文化能力提供有效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留学生在自我概念的重构上呈现出从关联型自我向独立型自我迁移的动态特征,在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中显现出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13.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仪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盛周丽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5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就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一定文化导入, 而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将更能增强学生对此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本文引入文化源的概念, 尝试以文化源头导入的方式为先导, 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 并结合文本用霍夫斯特德所提出的文化模式来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6.
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中,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叙事人"我"从特立尼达踏上寻求自己文化家园的旅程。在经历了现实与理想的一系列碰撞之后,"我"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逐渐从一个被殖民教育异化了的人回归自我,并最终使自己获得了自觉的流散视角,从而在异域性当中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在超民族的维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伴随生态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高校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生态学为视角,分析目前高校英语现状,提出生态性和人本性生态原则,以生态方法为研究手段,以促进英语语言教学的生态平衡为目标,探讨了营造语言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内容,改进生态过程,构建多维价值评估体系的生态策略。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寄希望能改变高校英语教学的生态危机,促进学生知识与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不同的文化反映的词汇文化内涵也不同。文章从汉英文化的词义联想、文化意象、词汇的语义、文化蕴含等角度去阐释“文化误读”,揭示“误读”的根源,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19.
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种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合理配置不同文化教学素材,采取对比、反思、整合的文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觉察能力、理解能力,使其最终具备完善的人格、自身文化认同感以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