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多丽丝·莱辛通过创作其太空小说《三四五区间的联姻》来实现对文明和两性关系走向的新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有个形象总是在一切看似尘埃落定时忽现,似乎整部小说都是朝着"它"的预设发展。这个形象就是"供养者";福柯分析了"全景式监狱"设计的社会效能,提出了"全景敞式主义"的概念。该文通过对"供养者"形象的分析,找出"全景敞式主义"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以下简称《联姻》)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二部外太空小说。该作品所表现的婚姻母题在苏菲主义视域下得到鲜明的呈现:在超越的婚姻空间和跨越的联姻意识中彰显了莱辛对异质文化互动的深度关怀。  相似文献   

3.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著名的《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太空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小说。莱辛承认自己在里面涉及到苏菲主义。本文通过用苏菲"神爱论"分析里面的主要人物,发现主人公艾丽.伊斯通过苏菲派的刻苦攻修和深沉反思方式,实现了从"自然的爱"发展到"精神的爱",最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爱——"神性的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太空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此系列第二部小说《三四五区间联姻》通过描绘地域、民族与文明的差异表现,塑造了先进文明的殖民者形象与贫穷、落后、野蛮的殖民地形象。三区是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度,它的主要特征是西方的、殖民者的;四五区是落后野蛮的国度,它的所有特征都是东方的、殖民地的。此外,三区还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受殖者也是殖民者,它的双重身份使"殖民传播文明"得到了形象的阐释。由此,莱辛宣称,实现文明必须通过殖民统治,为落后地区带去先进地区的文明。这一叙事模式,说明了莱辛心中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意识和殖民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柯“系谱学”的“身体”取径及其在《规训与惩罚》中的“空间”理路进行考察,认为福柯在“全景敞视主义”中的“空间”概念拓展了系谱学的范围。而系谱学的身体概念置身于空间场域之后,又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翻出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6.
福柯和尼采批判了现代工具理性对人的规训这种异化现象。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可以看做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第2章整体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尼采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基督教的良知的心理学,福柯以尼采的分析为基础,将尼采的思考运用到欧洲现代社会的分析,福柯指出:欧洲古典时期的社会是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社会,现代监狱是对全景敞视主义规训机制的深化,规训社会不断生产出受规训的个体。  相似文献   

7.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根据自己1890年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东方主义”的“他者”形象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了“认知暴力”的挤压,“他国国籍”遭受文本的“意识形态侵害”。将《黑暗之心》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内.围绕“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彰显小说矛盾话语下的反抗意识的并立体现,以期缓解“非我族类”禁锢下的“东方”危机,真实展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地位,为“臣属”文化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重要科幻小说之一《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倡导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生存方式,即人类应该与非人类、他者及世界和谐共处。通过文本细读,从去人类中心化、颠覆男权女权文化二元论和解构种族区域优越论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后人文主义思想以及莱辛渴望建立平等和谐生态理想社会的后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吴光军 《文教资料》2009,(36):24-26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微观权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强大的规训作用。规训与全景敞视主义都是福柯创造的新术语,它们是现代社会最为有效的权力功能运行机制。中国的人事制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沉溺》,讲述了多米尼加一家的移民经历,展现了独特的拉美文化对移民者的重大影响,其中,拉美男性气概对两性的要求长期约束着移民者的生活.推崇“男权主义”思想的拉美文化提倡以征服女性为核心的男性气概,这一文化特征构建的坚强勇敢的“硬汉”形象令人动容,而在两性关系中的“花花公子”形象也使移民者成为受害者.《沉溺》中,迪亚斯不仅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还揭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描述了移民者因此受到的创伤,表明移民者要解决这一艰巨又漫长的困境过程.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3.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中对于异域风景的描写蕴含着多面复杂的中国性建构。在《面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中国人是沉默的“失语者”;《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东方乌托邦构想中,中国人又是勤劳的“单纯者”;而毛姆在《阿金》和《叶之震颤》中对异国风情向往的同时,却把中国人刻画成了边缘化的“他者”。毛姆在异域风景下对中国性的书写折射出了隐藏在其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西方式傲慢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重读毛姆的这些作品有助于了解作者中国形象建构背后的成因,以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埃莱娜·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出发,分析《紫色》中爱丽丝·沃克与埃莱娜·西苏的思想共鸣。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所囊括的“女性身体”、“女性语言”与“女性特质与他者”都与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相对应,两者在思想上达到高度共鸣。《紫色》作为沃克的代表作,小说充分体现了她的妇女主义,因此她在小说中所传达的思想便与西苏不谋而合,作为各自女性运动的先驱,两人都展现出理论上的深厚性与实践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建塔者》是台静农的第二本小说集。对这本小说集的历史评价,历来都不高,“生活不足”、形象“苍白”(唐弢语)可视作代表。在分析其产生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建塔者》确如著者所言,留存了那“大时代的一痕”;它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学社会学意义;《建塔者》与《地之子》的联系及前者对后着的延伸;《建塔者》是“革命文学”的早期文本,它有着“革命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了众多"摩登女"的形象,她们被刻画成一群地地道道的道德沦丧者,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这些"摩登女"的自私、空虚、金钱至上等悲剧性格的根源在于物质至上主义的制度及男权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  相似文献   

18.
<正>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新闻记者,也是海明威式“硬汉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代言人。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海明威总结出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启发了“极简主义”流派的文学创作。本期让我们通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感受海明威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感伤主义”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这一时间链条上形成了一条虽曲折但脉络清晰的轨迹。与西方相似,在“中国感伤主义小说”与“小说叙事形式嬗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某种内在、互动的关联,晚清至“五四”的感伤主义小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作为中国小说“感伤主义”长链上相互联结的重要三环,吴趼人的《恨海》,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碎簪记》以及郁达夫1927年前的中短篇小说,贯穿了中国小说叙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整个过程。出于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它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叙事技巧上经历了由拙笨到自如的艰辛历程。感伤主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道,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播小说的流行推动了小说的传播;近年来,小说与影视媒介的“联姻”又愈被人们重视。本文将以八九十年代的两部巨著《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探讨播放媒介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