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言语行为,道歉语通常用来维护人际和谐关系和交际双方的形象。该文以公众人物的道歉言语行为作为切入点,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公众人物道歉语的语用策略及其效果,并分析语言交际中有效的道歉策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戴嘉谊 《海外英语》2014,(10):234-236
道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维持和挽救人际关系的一种言语行为。该文选取了公众人物这一与以往不同的研究对象,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研究基础,旨在透过公众人物的道歉语探究不同的道歉策略及其语用效果,并指导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选取最有效的道歉策略,从而达到预想中的交际意图,完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歉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言语行为.当交际者冒犯了对方的面子时,需要向对方道歉.运用正确的道歉策略可以挽救对方的面子,维护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交际目的.作者对道歉的基本概念、道歉的功能、影响道歉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道歉语的研究,作者得出了英汉语中指导交际的八种道歉策略.  相似文献   

4.
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召锋 《考试周刊》2007,(18):58-59
道歉语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话语是交际能力的一个较复杂的方面。知道何时进行道歉和如何道歉在许多言语社区里都是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道歉言语行为也就成为话语分析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含义、道歉的功能、道歉的策略三个方面来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人们的日常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道歉可以视为为了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言语行为,即讲话人所期待的自我印象。说话人在道歉过程中实施不同的语用策略会产生不同的言后效果。基于中美商业巨头道歉语的真实语料分析,结合语用学中的"语力行为""面子理论"和语力的预备条件及真诚条件强度,通过对比双方道歉语所采用的语用策略发现,美国商业巨头的道歉更具针对性,更易挽回公众信任。运用"语力行为"理论,有利于交际双方在言谈互动中构建一种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道歉语研究主要放在口语交际上,而对文字交际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为鲜有涉及。文章对107封汉语书信启辞中出现的该言语行为进行了语用功能及语言形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汉语书信启辞里的道歉语是一种寒暄式的言语行为.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修复、保持和加强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道歉语句式结构和专门化道歉词的选择较为固定、并且有限,呈“程式化”语言使用的特征;(3)道歉语的使用受到交流双方的角色权势和人际距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中西方使用道歉语在表达及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差异、使用频率的差异等。不同文化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存在着一定影响,往往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可避免的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或纠纷。本文针对道歉语使用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深层的文化剖析,并揭示这种差异根源于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等原因。尊重和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并尽可能多地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外语,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根据语言交际理论,对现代汉语中道歉语的主观性程度和交互主观化进行了考察,分析了道歉语语义的变化发展轨迹,将道歉语言分为真性道歉、假性道歉和礼貌性道歉。道歉者所使用道歉语的主观性程度应与其冒犯的程度相匹配,由此道歉者和被道歉者双方才能产生良性的交互认知。从主观性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道歉语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现代汉语中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使汉语母语者更好地理解道歉言语行为,同时也为留学生习得并正确应用汉语中的道歉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道歉语是日常交际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情感补偿性言语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许多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说《大宅门》中的道歉策略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Brown&Levinson(1987)的礼貌策略,分析了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冒犯程度以及被冒犯者的回应等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决定作用或影响作用。同时,通过小说中的具体道歉示例论证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策略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道歉语在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中美男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多使用明确道歉策略;女性的道歉行为比男性要多;在表达形式上,女性比男性也更多地使用道歉的两种表达式加一个强势词。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其他言语行为如问候、道歉、拒绝等的研究,国内外对批评言语行为的探讨较少。作为日常教学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教师的批评言语行为尤其值得人们深入地研究。文章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依据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论,讨论教师在批评言语行为中所采用的策略,并就各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批评策略的不同接受程度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恰当批评策略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定量统计,比较分析日常交际中英语书面语与英语口语的道歉策略,冒犯的严重性和道歉双方的社会距离上的不同,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透彻理解道歉这一言语行为,同时提出相应的语用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静默语作为非言语交流手段中的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一种不礼貌的交际行为。然而,随着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开展,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手段成为人们在这一特殊交际环境中并用的交流方式。但把静默语作为一种礼貌的交际方式却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从分析礼貌与静默语的关系为切入点,具体讨论静默语作为礼貌策略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其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文化依附性,进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批评言语行为会威胁对方面子,使用礼貌策略可以对面子进行补救。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批评言语行为及回应语的研究,包括批评语策略、影响因素及回应语策略,希望能帮助交际者更好地理解并实施这一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王燕  徐慧 《现代语文》2006,(11):92-93
很长时间以来,道歉语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在Blum Kulka&01shtain(1984)等学者实施的国际间合作计划“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CCSARP)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请求语和道歉语。Holmes(1989)、Trosborg(1987)、Suszczynska(1994)、Owen(1983)等许多学者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语等)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对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问卷调查表明汉语普通话道歉语使用六种道歉策略并选择较程式化的实现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来解释汉语道歉语及影响道歉策略选择的因素 ,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及其社会文化的习得 ,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道歉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是一种为了维护被冒犯者面子,旨在补救道歉施行者的冒犯行为的言语行为。致歉时所用的言语可划分为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及修饰语,三部分构成道歉话语序列。其中,辅助道歉言语行为是一种间接的道歉言语行为,它是由一组辅助策略构成的。90后这一群体在道歉中所使用的策略体现了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语言使用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艺飞 《考试周刊》2012,(46):26-27
语码转换作为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言语交际者协调和改变人际关系的交际策略。本文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实例分析了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道歉言语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为了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而采取的一种间接的,维护和谐关系的礼貌形式。但是由于性别、社会关系、文化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和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到道歉言语行为的礼貌性。本文通过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的联系,探讨影响两者之间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拒绝是日常交际中有损对方面子的一种言语行为。调查证明母语为英语的英美人士的策略模式为"积极性观点(I'd like to...) 原因 道歉",而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则是"道歉 积极性观点 原因"。不同的拒绝模式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发现二语为英语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拒绝时存在明显的语用迁移现象,即他们在用英语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受到了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且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