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所谓对文本的熟悉,不仅是文本本身,还必须熟悉与之有关的背景,作者全人.鲁迅说:离开了作者全人,离开了当时背景,那是近乎说梦的.至于对背景和全人的了解;又必然受教师思想水平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战斗檄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习它紧扣题目,抓住要害,逐层深入地对敌论进行批驳的写法,同时要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色.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预习(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结合课文,阅读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赏赉劣败者以济其……之穷(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相似文献   

3.
李平 《当代电大》2003,(4):70-72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2)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相似文献   

4.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的障碍,体会文本蕴涵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讽刺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一、同十九世纪欧美和我国晚清时期作品相比、阐明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内容,讽刺的目的、意义和讽刺的对象。二、鲁迅作品讽刺分三类:(1)嬉笑式:(2)怒骂式;(3)白描式.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点】(1)掌握回忆录体裁的特点。(2)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3)品味萧红在文字下涌动的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4)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对传统士人消极文化和和消极精神批判之余,其中既留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也有怀一种拂之不去的眷恋。本文试着从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角度,结合鲁迅小说文本和鲁迅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文化环境,对鲁迅小说对待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复杂心态作出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以期了解鲁迅小说中这种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及其表现,了解鲁迅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和追寻。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65-66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0.
杨星丽 《学语文》2014,(6):26-27
研究课文中的插图,可从符号意义、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的解读等多个角度进入,其中文本意义上的解读最为基本。与文本意义相关的插图,作为整个文本构成的要素,或者说其本身也是一种文本,是对文本情境丰富、直观的再现。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中说:"书籍的插图,原本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丰子恺先生为鲁迅作品作插图,认为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插图,尤其是课文插图正是利用文字之外的因素,打破文字文本的封闭性,增强了语义理解的张力。插图对于读者理解课文在主题、思想或意境等多方面具有点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学导航 一、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①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特点。②了解白居易生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洪堡特关于语言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理论和王力认为语句的严密与人的思维发展有关的理论,以及语言接触论的最新成果来分析鲁迅欲通过直译外国文本来改革中国现代汉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分析了鲁迅直译文本对白话文建构的创新性贡献。分析方法上的难点在于对于语料的检索与时间界定,即界定哪些结构是汉语原有的、哪些是外来的;随后,考察鲁迅翻译文本的组织方式与现代汉语话语组织方式发生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使用的历时类比语料库包括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开发的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发的CCRL检索工具以及鲁迅译文全集,以此比较同时期汉语原创和鲁迅翻译文本中的句首成分,探讨某种语言使用现象与翻译的关系,确定哪些变化与鲁迅翻译关联,并详细列举和分析鲁迅直译策略的使用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鲁迅先生在这两篇杂文中,就如何学习语言,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如何写好文章,谈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这些见解与主张,对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坛状况了解的甚少,而这两篇杂文的针对性又很强,所以,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正确、全面、完整地理解鲁迅先生的见解与主张。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关于学习语言的论述及主张。2、正确理解、学习鲁迅先生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创作与写好文章的见解与主张。3、深刻理解本课(《人生识字胡涂始》)以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三、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 四、再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囫圄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五、读课文,了解这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复述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 二、引导学生围绕主要话题:周晔笔下的伯父,我心目中的鲁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合查找的资料,独立阅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 学生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品味童真童趣。2.披文入情,把握复杂情感。3.激趣引导,尝试整本书阅读。【课前准备】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人和事,初步了解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小学六年级时学过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以及他人的评价——《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等文章。请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6.
[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查阅重阳节及诗人王维的有关资料。2.让学生搜集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你们对它了解多少呢?(进入网页浏览)2.了解重阳节。(1)教师简单介绍重阳节。(2)学生浏览网上资料,增长见识。(3)学生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重阳节知识。3.介绍诗人王维。师:说到重阳节,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都留下了佳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学诗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2.汲取信息,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及《呐喊》的创作经过。3.学习鲁迅反抗绝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鲁迅《呐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二、重点及难点:重点: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态度的理解。三、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相似文献   

18.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19.
林毓生认为《在酒楼上》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本文反驳此观点,认为《在酒楼上》的文本内在张力乃鲁迅有意为之。其深意在于:鲁迅在小说中以西方线性史观批评中国传统循环史观,又以斗争型人格批判妥协型人格,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成功完成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批判及对新史观并新人格类型的弘扬。鲁迅这些观念受尼采等影响,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如何教好鲁迅的杂文,使学生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学习,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要全面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背景鲁迅的七百余篇战斗杂文均写于1918年至1936年间。其间大体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毛主席对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政策和策略等都作了明晰的阐述。因此,只有学好毛主席的有关著作,才能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