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称赞王维的话,反映了一种美学趣味。王维的山水诗能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不仅与诗和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特质有关,同时与中国山水诗画的发展有关。王维的诗歌创作,融入了绘画方面的观念,把握了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致力与达到情与景、意与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功地做到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3.
王辉 《华章》2011,(27)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溶为一体.苏轼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王维把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绘画作品中经营诗的意象,是中国画的共同特征和普适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使中国画的思想情感、寓意更加豁达、深远,艺术趣味、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但正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这一命题的普适性及其“理所当然”的地位,反而使中国画教师和学生对之熟视无睹。而且,凡论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论,也多是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论诗者居多,  相似文献   

5.
孔令玉 《语文天地》2015,(10):24-25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  相似文献   

6.
李华珍 《学子》2014,(7):41
正"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这一对句流行于唐代,反映了王维诗独步当时、风行海内的盛况,恐怕不是溢美之词。王维,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擅长绘画,精通音乐,又精研佛理,他的诗歌以清丽、旷淡、含蓄、浑成见长,奠定王维在诗歌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王维众多的山水诗中,我觉得《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山水诗"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7.
诗法与画法     
在艺术作品中,诗歌与绘画往往相提并论,有如双壁。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诗与画  相似文献   

8.
陈幼萍 《文教资料》2006,(15):57-58
唐代诗人王维,一生留下许多千古名诗和传世名画,他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是苏轼对他的高度评价(《书摩洁兰田烟雨图》)。他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融为一体。无论是雄奇壮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  相似文献   

9.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看来,诗歌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更是“立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杜甫的题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对诗歌艺术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见解,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注重神韵,崇尚形神兼备之美,注重虚实结合,强调想象,认为画家要乘兴遣画,讲究经营位置,他的诗题画与咏怀相结合,延伸了画意,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三种不同译本的赏析,指出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而译文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鸟鸣涧》此诗的意思,还要传神地表达出诗中所蕴涵的意味以及烘托的静谧气氛。  相似文献   

14.
诗化的山水精神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画家在创造和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用诗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广阔的艺术视角中又创造了山水题画诗的审美形式,文人画家一方面收拾河山,整治林泉,追寻文人气息浓厚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诗画合璧的艺术手段,改良表现山水精神的博大幽深,在文和艺的载体高度上把握民族艺术的实质,反映出中国文人画家在追求林泉之美精神状态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在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下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在工具材料、笔墨含义、审美情趣和技法理论诸方面都有着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胎孕于诗性文化的中国古代文论,就其语言方式而言是哲理诗,就其义理铺敷而言是写意画,《二十四诗品》则是她的诗眼画境。司空圉既是以诗画一体的八思厦言说方式传中国文论“拟容取心”、“思与境偕”之神,又是用诗.心画意架一道“象”的彩虹而将中国文论渡往“象罔”之境。诗眼之传神,画境之写意,全在象罔之中。异哉,表圣诗品得诗性文论之玄珠。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作用及其不足,提出自己对山水画写生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意象油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象油画”的发展过程说明“意象油画”在当今画界引发的思考,从“意象”着手,结合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因素,分析“意象油画”从过去的“小家碧玉”变成今天的“大家闺秀”的原因。把“意象油画”与油画的诗化、油画的文人化、油画的中国化、意象命题、油画的意象与油画的发展史、及抽象油画的区别,通过对当今“意象油画”这个命题进行一种意象审视,提出了“意象油画”出现、存在的合理因素及其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20.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