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家长在培育幼儿的过程中承担着“主育“角色,教师在教育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主体““主育““主导“构成了“三主“教育。“三主“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家长在培育幼儿的过程中承担着“主育”角色,教师在教育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主体”“主育”“主导”构成了“三主”教育。“三主”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舞配合、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主体实践的具体展开过程,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其具体形态而言,却存在着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件用也是记然有别的。(一)、主体的实践就其性质来说,可区分为创造型实践和重复型实践。创造型实践是反思层面上的实践活动,它是建立在对实践过程和实践对象的高度自觉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在这里,不仅实践的结果以目的这种观念形态存在着,而且,目的随着实践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地被改变着。创造型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育主体观存在着二元思维、抽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共同思维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认为,活动主体是在其交往实践关系中获得规定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关系.教育主体的规定具有实践性、交往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教育主体结构是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教学活动-学生"的总体架构,即"主-主"结构.研究教育主体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内驱动力,即主体个体通过调动其内在的需要和潜能来提升自己的主体品质;二是外驱动力,即在"主一客一主"的交往结构中对教育主体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分别拥有着不同的主体地位,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主体作用。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教师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烈老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书中涉及的“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思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双主体育人”从根本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活力课堂下信息技术老师创新的空间在哪里?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老师为主体是在不同层面而言的,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反应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以老师为主体”体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上。其中的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集中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老师”。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提倡的是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说到底,它的根本性质仍然属于“学习”范畴,仍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但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和理论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教师,忽视了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师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缺少教师的主体活动,也就无所谓教育实践了。  相似文献   

8.
生成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根本属性,人类化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唤醒、弘扬、进化的历史。所以,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近现代哲学最有力最持久的浪潮,主体性教育也成了十几年来教育研究持续的热点。主体性教育以培养、弘扬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活动为生成机制,以实践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体性教育研究已从宏观走过中观走进了微观,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人们基本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理念,正热衷于探索主体性教育的模式,构建主体性教育的课程,开始建立健全主体教学论。那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建构主主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建构主义重视个体的建构潜能,强调建构性,认为知识的生存需要通过建构而成,而知识的生成与丰富恰恰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因而建构性是主体性的内在根据,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建构过程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所以,在当前主体性教育的探究过程中很自然地要去关注建构主义教学论。  相似文献   

9.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体,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处理不好。就会不同程度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造成"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恶性循环。许多事实有力地说明,教学主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因素。一、学生主体与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其体现的程度是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这是人们谈论最多而实际解决最差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在两个维度展开: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前者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指向逻辑认知层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后者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层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对二者任何一个维度的片面强化,都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与异化。时下教育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泛滥,正是长期以来对学生主体接受性的单向度以偏概全式强调的逻辑结果。因此,研究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性,当务之急是研究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性。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  相似文献   

11.
周明 《天津电大学报》2005,9(2):43-45,48
高校的法律性质具有国家和政府授权管理的特性。教育教学管理是高校的主体管理活动,学籍、学历、学位等方面管理又是高校的核心管理活动,而这方面的活动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行政行为。高校行政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性质。同时在司法实践中高校行政主体的法律性质得到明确与加强。这样一种法律性质规范着高等学校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不是唯一的,在大学德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或社会的或个人的或两者相结合。应该依据教育主体特点和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那就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活动。主体活动,贵在主体,功在活动。离开了学生主体,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离开了特定的学习活动环境,学生主体的发展也无从谈起。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主体认知活动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通过主体活动促进主体发展。那么,适合于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活动具有怎样的操作特点呢?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烈老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书中涉及的"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思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双主体育人"从根本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活力课堂下信息技术老师创新的空间在哪里?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老师为主体是在不同层面而言的,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概述伴随着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写作的“感知——内蕴——外化”三个层面,其核心就是“人”,舍弃了人(学生)这个主体,写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作文不可无我,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李艳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124-124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并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样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导致这种差异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2005,(3):20-20
在理论层面,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概念、主体、对象、内容、标准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局限性等问题,学术界至今未取得共识。在实践层面,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因此,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亟须着力解决一下问题——真正确立现代化发展观,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马克思关于人的个,  相似文献   

20.
从认识论角度看比较教育,它是关于"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该认识的反思,其性质既是认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并由四个层次的认识所组成。比较教育认识论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与中介。采用深度层面分析的方法,依据主体进入"他者"教育之文化的程度以及根据客体与中介的主体性体现程度,比较教育认识论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层面,由此形成构成要素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