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么,诗中描述的“剪烛”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古时候的照明工具说起。古时夜间用膏油来点灯,灯芯大多用灯草、纱、棉线做成。点灯时。灯芯燃烧,余烬常结为花形,称“灯花”。  相似文献   

2.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会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他看见屋里的灯盏上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直到他的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他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3.
打开记忆的窗户,一丝光亮便照进了心房。哦,那是一盏煤油灯。我的家乡是一个边远的穷山沟,小时候家里很穷,一直点桐油灯和煤油灯。外婆在世的时候,家里一直点桐油灯,虽然那时已从外地进来了煤油,但外婆一直不让点。外婆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受过许多苦难,所以特别珍惜东西。外婆不让点,我们就只得依了她。那桐油灯是特制的,有一个高高的灯座,灯座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圆盘,桐油就盛在那个圆盘里,另用个灯芯放在桐油里,到晚上便点燃那个灯芯照明。那盘上的小火苗只有豆瓣那么大小,整整一间屋子一片朦胧。当地有句俗谚:“桐油灯盏,拔下亮下。”尽管…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课前的预设是必要的,但课堂又是开放的,是千变万化的,新课程提倡平等对话,让课堂又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预测的状况会时有发生,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应对这些课堂中的节外之枝。记得我在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断时,就出现了不曾预设的精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断讲述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直  相似文献   

5.
历来书评家都公认严监生是个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因为他“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平时却连“猪肉也不舍得买一斤”,临死时甚至“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有人说,世界文学画廊里有四个吝啬鬼,严监生是其中之一。但我仔细研读文章,却不认为严监生刻薄、吝啬。不信请看看严监生的开支账:  相似文献   

6.
一灯如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语言的传神精准。比如说——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是怎么样的一盏灯光暗弱的灯呢?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家里用来照明的是一种简易煤油灯盏,小小的玻璃瓶装上半瓶煤油,用棉绳做个灯芯,在我童年的夜晚中散发出浓郁的气息。灯光当然是昏黄、黯淡的,但于我的记忆来  相似文献   

7.
周国平 《中文自修》2004,(11):50-50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众人猜说纷纭而均不合其意。惟有他的老婆赵氏明白,他是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放心不下,恐费了油,忙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果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奇怪的是,我由这个情节忽然联想到了苏格拉底临终前的一个情节。据柏拉图的《斐多篇》记载,苏格拉底在狱中遵照判决饮了毒鸩,仰面躺下静等死亡,死前的一刹那突然揭开脸上的遮盖物,对守在他身边的最亲近的弟子说:“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  相似文献   

8.
少年时,马寅初由义父提供学费食宿,每月的零花钱也只够买纸和笔。为了省钱,马寅初不用电灯而改用煤油灯,每次只点一根灯草。有朋友来访,见室内光线太暗,又加了一根灯草。马寅初却拨开一根,说:"请别见笑,我点不起两根。"义父得知此事后,便问他为何节省到只用一根灯草。马寅初笑着说":一根就够了,  相似文献   

9.
死与生     
读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也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陆游的《示儿》诗。严监生的故事是说,严监生一生吝啬,晚上只准家人点一根灯草的油灯以节省灯油,严监生临死时,家人为方便准备后事,点了一盏有两根灯草的油灯,而严监生竖着两根手指死活不肯断气。众人皆莫解,有人疑其因有两位亲人放心不下不肯断气,有人疑其因有两笔财产未交待不肯断气,惟其宠爱的妾最了解严监生的心理,遂告曰,我知道你看到点着两根灯草的油灯,因心疼浪费灯油而不忍撒手人间,现在我拔掉一根灯草好了。严监生的爱妾…  相似文献   

10.
校园板报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出身贫穷的农家,少年时好学不懈。妈妈心疼他,用油灯时,总是要他点两根灯芯。然而,李四光却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皆不知其意,有奖竞猜似的久猜不中,最后赵氏一语中的———为的是灯盏里的两根灯草,恐费了油。这一细节历来被批评家及语文教师引以为表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的经典证据,并且成为一个笑料广泛流传。笔者仔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家乡在浙江一个县城的小山村,我从小在那里长大。今夜,我跟爸爸回老家。村口的路灯散发出黄晕的光,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看着通往家门口的路灯,我突然对路灯和灯光中的小村庄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的几个问题让爸爸打开了话匣子。爸爸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爷爷从供销社买回来的一盏煤油灯。灯盏由铁皮制成,灯芯是一根粗棉线,旁边是用铁丝扭成的旋钮,用来调节灯芯的长短和光亮,外面还有玻璃灯罩。装上煤油,火柴一点,家里就亮堂起来。这时,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画面:一盏放在高处的煤油灯,灯火正旺。奶奶借着昏黄的灯火,在灶台前忙碌;爷爷则坐在对面,往灶膛里添柴,柴烧得噼啪作响,火光和灯光营造着家的温馨。  相似文献   

13.
以前实验室里用的酒精灯灯芯是用棉纱做的,用起来非常顺当。后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改用煤油灯灯芯,火焰小得可怜,无法指导学生认识灯焰结构,用来给物体加热既慢又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大家首先请看《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描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  相似文献   

15.
乡下火车     
乡下孩子的梦,很单薄,如同十一月间他们身上依旧薄薄的衣衫。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川西北丘陵深处的夜,大多还是用煤油灯盏点亮的。纤细的灯草芯,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摇曳,孤独而又凄惶。为了节约煤油,母亲总要早早吹灭桌上的灯盏,逼着玩兴正浓的孩子归家。于是,乡下的夜,被母亲与生俱来的节俭拉得更长。夜更长,梦更多,在梦里,许多人、许多事、许多风景都来过,可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梦见过火车。真的,从来没有。在我们这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唯一梦见过火车的,只有村小学里的陈美丽老师。陈美丽老师是城里人,很年轻,却说不上美丽,尤其那…  相似文献   

16.
历来书评家都公认严监生是个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因为他“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平时却连“猪肉也不舍得买一斤”,临死时甚至“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有人说,世界文学画廊里有四个吝啬鬼,严监生是其中之一。但我仔细研读文章,却不认为严监生刻薄、吝啬。不信请看看严监生的开支账:1.为严贡生与王小二猪案、与黄梦统借约案,严监生花费:(严监生)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二王):“(你严监生)把猪还与王家,再折些须银子给他养那打坏了的腿。”“你(严监生)认晦气,再拿出几两银子,折…  相似文献   

17.
天色渐渐暗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声、车厢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厢里一片宁静。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用不起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这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之前,黑灯瞎火地、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像牛的“反刍”),消化。旅途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听了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叶先生感慨地说,逆境磨练人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要是家境好,也许还养不成这么好的习惯呢。我说,学校里的地理…  相似文献   

18.
乡下火车     
乡下孩子的梦,很单薄,如同十一月问他们身上依旧薄薄的衣衫。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川西北丘陵深处的夜,大多还是用煤油灯盏点亮的。纤细的灯草芯,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摇曳,孤独而又凄惶。为了节约煤油,母亲总要早早吹灭桌上的灯盏,逼着玩兴正浓的孩子归家。于是,乡下的夜,被母亲与生俱来的节俭拉得更长。夜更长,梦更多,在梦里,许多人、许多事、许多风景都来过,可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梦见过火车。真的,从来没有。  相似文献   

19.
一、课堂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初三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学科,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开学伊始,我设计了两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浓NaOH溶液浸泡过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把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的白纸覆盖在上面,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化学”二字。接着我又做了“魔棒点火”的实验,在蒸发皿里倒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再滴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相似文献   

20.
天色渐渐黑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声、车廂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廂里一片宁静。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以前,黑灯瞎火中,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消化。旅途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叶先生听了我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感慨地说“:逆境磨炼人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要是家境好,也许还养不成这么好的习惯呢。”我说:“学校里的地理课,课时不算少,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