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期末考试终于来到了,星期三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满怀信心地向学校走去,可没想到一进教室,便被那严肃的气氛镇住了。只见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满场鸦雀无声,平时上课前的欢笑场面早已不见了踪影。我顿时发现自己手心里湿漉漉的全是汗,这毕竟是检验一学期成绩的时刻啊,  相似文献   

2.
王亭 《教书育人》2010,(3):70-70
新学期开学后,班中有好几个男生表现很怪,其中有几个还是班中的“尖子生”。他们一改往日早来晚走的好习惯,总是很晚才到校,有时甚至是踩着铃声急匆匆地跑进课堂。而放学时又总是“归心似箭”,一听到放学铃声就跑,家长却反映孩子回家很晚。后来又有学生向我反映:班的男生经常聚在一起,天天说什么魔域、劲舞,还有什么QQ之类的东西。听了这些情况,结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古怪现象,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孩子肯定经常出入网吧。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以至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和界定.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之后,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它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21世纪的西方文学在经历了一片后现代的"众声喧哗"之后悄然走向多元与融合,并显示出"回归现实主义、重返道德关怀、走向多元性、图像转向"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虽然闻一多没专有文论述文学本体问题,但是他也确实有着文学本体论思想:如在《〈冬夜〉评论》中,他说过“艺术的本体同它的现象——艺术品底中间,还有很深的永难填满的一个坑谷”之类的话,在别的论文里还讲过戏剧的“纯形”问题,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格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本体”与“本体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词源流变进行梳理,提出应以“本质”一词来代替文学理论界所谓的“本体”或“本体论”,以求正本清源,使概念更加明晰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到沈从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诗化小说”)的谱系,并且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诗化小说研究书系”的出版,使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为目的的“学本体研究”计划迈出了实施的第一步,或许中国社会、思想化的外部条件总是不利于这样的研究,它的被忽略、孤寂、边缘化,至少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价值才又是不可否认与抹煞的。  相似文献   

7.
细节是文学文本的细胞,文学文本中的细节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精细性。细节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写作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功能,成为我们从细节切入文学文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学教材中几个名篇的解读示例,具体地阐述从细节进入小说、散文和诗歌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论家从哲学高度对文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文学本于“理”和本于“气”两种文学本体论,这成为考察元代文学思潮不可回避的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元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深化了对这一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在元代,文学“气”本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形成了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功能作为文学的一种在场方式,其"教育者"身份却变得越来越可疑,更多的表征为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科学认知,文学本有的教育属性却被遮蔽而处于一种异化状态。究其原因,文学本体异化为教育手段、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是文学教育沦丧的肇始,最终致使文学教育成为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真正的实施,就必须让"文学"归位。  相似文献   

10.
李洁非以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为基点展开了他的延安文学研究。他特别强调“细读”的学术价值,并将“叙事”提升为一种学术手段。他的研究由具体的历史场景、文本、作家的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引发出问题,展现出历史原生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澄清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这对于拓宽延安文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准确、完整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构成及历史面貌,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光第 《文教资料》2006,(14):33-34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学鉴赏的非本体要素”的界定,引发我们对“文学鉴赏”这一精神活动过程的再认识。重点从“知人论文”、“知世论文”、“知理论文”等几个方面阐述“非本体要素”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级教师胡明道作为我们的嘉宾,请大家畅所欲言! 不论是在课堂上学习大师的经典作品,还是课下翻看我们喜欢的青春小说,都离不开对作品情境的理解和揣摩,而能否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是我们是否深刻地理解了这篇作品的标志之一;进入作者为我们勾画的作品的情境,也是我们和作者交流沟通、对文学作品二次加工的过程。下面请武汉六中的小书虫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尽管对“微博文学”的相关讨论尚未有定论,但微博文学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创作主体的个性探索、创作客体的深广度、传播媒介的公共性特征、接受主体的即时互动参与几个方面探讨微博文学的本体特征,以期促动微博文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生活的本体,建构世界;语言是文学的本体,传递意义与价值.语言于文学的本体性使文学成为艺术,即语言的本体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直接相关,自由、开放、形而上的语言特征决定了文学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语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服务,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人才的特殊服务。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架构之后,高等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为我们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世界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本体:反思、追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艺术是什么尽管古往今来的贤者哲人们作了种种的努力,企图赋予艺术一个科学的、准确的、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意义,但是事实上,时至今日,“艺术是什么”?或者更确切说,“艺术的本体是什么”这个既古老又新鲜,,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仍然困惑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8.
在诗与画、文与人、诗与史、人艺与天工等两极对话营造的文学批评语境中,内隐着钱钟书以"美"为主导、以"人"为皈依、以"真"为取向、以"自然"为法则的文学本体理论意向。这一本体论交织着"审美追求"与"人生关怀"双重维度,是对传统"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的辩证超越。  相似文献   

19.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阿瑟·韦利是英国比较有名的汉学家,以《中国诗歌170首》为代表作,其中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这一作品的出现,让诗歌走入西方社会群体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元素的延伸,在英语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阿瑟·韦利所著《中国诗歌170首》韦利,探讨韦利创意英译如何进入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