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充满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的诗。诗题的“云间”,是松江古称,作者的家乡。清颀治四年(1647年),他在这里被捕。首联先说自己的遭遇。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杀,从1645年到作者被捕的三年中,他一直为国事流亡于湘、鄂一带,何曾料到今天竟成了囚  相似文献   

2.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元公1631年(明  相似文献   

3.
4.
明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呼声,在文学 史上占了一页重要地位。夏完淳就是其中的优 秀代表。夏完淳(1631-1647) ,字存古,松江华 亭人。他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等创立几 社,来往的人都讲究文章气节。夏完淳从小就 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七八岁即能赋诗。明亡 后,他的父亲和老师,先后为国殉难。十四岁的 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积极的参加了 抗清斗争,事败被执,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是一个少年爱国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 诗人。  相似文献   

5.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时,灵旗空际看。作者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淞江县)人。5岁知书史,9岁著诗赋文集《代乳集》(已失传),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统治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  相似文献   

6.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相似文献   

7.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此诗是作者顺治四年(1647),被解往南京前告别故乡松江时所  相似文献   

8.
<正>这学期公开课,我选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当中的《别云间》,为了上好课,备课前查找翻阅了大量与本诗相关的资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中我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从小聪慧好学,胸怀经国济民之志。五岁始知五经,九岁即善诗文。其父夏允彝是明末学者,在当时亦有"良吏"之誉。其师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在分析了培养爱国情怀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爱国情怀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措施。希望本文能给予有关工作者一定的启发与帮助,在加强中学生爱国教育的同时,增强我国青少年的新时代责任和担当意识,激发青少年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爱国热情,只有加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三首古诗。在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古诗的教学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群诗阅读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古诗阅读与赏析能力。本文将谈谈我在群诗教学方面的实践。一、提取信息,初读定调爱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虽然从小到大也接受了各种各样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古代诗人毕竟离学生的距离较远,如何拉近学生和古代诗人的距离,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需要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当然,如果老师只提供资料,学生看一看,了解一下而已,就和教学单篇古诗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需要从老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老师的问题,进行比较、整合。  相似文献   

12.
云间,乃松江之古称。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地域性、家族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刘勇刚的专著《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对云间派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论述过程中既注重对流派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会师垓下,项羽大败。兵败之际,项羽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慷慨悲壮的《垓下歌》。这首诗,唱出了一代英雄的冲天豪气,唱出了英雄强弩之末的悲壮与苍凉。两千年来,不知让多少人同声一叹!  相似文献   

14.
世界的广阔与个人的渺小,时间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自古以来便是困扰人类的问题。怀有积极进取之心,渴望建立不朽功业的豪杰之士,当其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对这一问题格外敏感,往往激起深沉的慨叹。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抒写这种慨叹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简况】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20岁时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于镇江脱险,到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拘囚元大都(今北京)4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大凡好文章,无不是作者在情感的激发下下笔的,并且将此一情感一直贯注其中.抒情诗文之外,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字,同样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有的表现得较为明显,有的较为曲折隐晦,还有的似乎更为淡然.但不管如何,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价值取向、情感寄托,根本不可能做到纯客观的不偏不倚.<马说>就是充满韩愈一段仕途生活体验,寄寓自己不遇之叹的文字.其情感的强烈不亚于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18.
酹江月(和)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相似文献   

19.
云间宋氏词人不仅是一个具有浓厚家族色彩的词人群,而且是云间词派的骨干力量.无论是词学理论还是词学创作,都体现出一种悄然走向浙西词派的动向.研究云间宋氏词人群,对整体把握云间词派、进而理清明清之际词学嬗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云间雪崩>展示的是帕米尔高原上人、动物、自然植被等生态链条生存的一幅幅图景,表达的是自然生态的一种秩序,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秩序.审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存在着取之不竭的美,而自然的美又是最原始、最本质的美,因此文学向自然寻求美,从自然中选择审美对象是文学创造艺术美的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