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而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相似文献   

2.
唐绿意 《教师博览》2007,(11):47-47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量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相比之下美国人却实在、开通而且明智得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  相似文献   

3.
对于死亡的定义,不同文化给予不同的诠释。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分别对威契死亡定义理论四层次进行解读,诠释中国传统式的死亡定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死亡。  相似文献   

4.
一只苍蝇将死,成人看到了,成人认为它正垂死挣扎,孩子也看到了,孩子说它在跳街舞。很明显,这里的区别,不在于"苍蝇在做什么",而在于"你看到苍蝇在做什么"或者说"你如何诠释苍蝇正在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8):46-54
"女神时期",郭沫若交织在多重身份的压力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孕育了最初的求死冲动。作为情感的宣泄,郭沫若追求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死亡,而非"死亡的相关产物",形成作者独特的死亡意识。在《女神》中,死亡不仅表达了创造与重生,还表达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和英雄的歌颂。死亡在《女神》中产生了转向的作用,具有崇高和神圣的色彩,这对于理解郭沫若以及《女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9.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0.
爱的交流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这是对教师职业最崇高的诠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时刻热爱着幼教这个岗位,热爱着每一个孩子,以实际行动呵护着他们,滋润着他们。因为我深深感悟到:在孩子面前,只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到了,这次我们想谈谈如何与孩子沟通死亡这个话题。既然面对死亡无法避免,提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帮孩子做一些准备,让孩子更加懂得珍惜,更坚强地面对生活。《家教有方》栏目介绍本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合办。旨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新知、良方.  相似文献   

12.
"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一方面,它体现为"道家暴力",认为万物的生存受"元素的秘密"控制,生存过程即是死亡过程,特别是天才诗人们命运注定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它也相信"道"的对立转化、死亡再生的功能,通过有目的的死亡,能够加速再生的到来,海子的大部分诗篇特别是<太阳·七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命题.但海子反对"幻想"和"幻象"的诗歌,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人生的真理和真相,忽略生命存在的本身.虽然海子的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追求人的不死与不朽,但它强求真实的"死亡再生",就会让他为追求真实而从"幻象的死亡"走向"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朵朵 《教师博览》2013,(3):27-28
<正>很多人对"死亡"二字讳莫如深,更别说把它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就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坦然地与学生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34岁的我,也和儿子一起体验了一把"死亡教育",感悟颇多。直面死亡2009年,我在纽约读医学博士,老公被公司调到美国总部上班。于是,6岁的儿子成成也被接到美国上学。由于是插班生,老师对我们很照顾,还专门花了—上午  相似文献   

14.
"死亡"作为文学的母题,因其临界终极而魅力永恒,无法诠释又被多次诠释.现代女作家对"死亡"的书写有性别的、断代的属我特征,对之梳理是必要而有价值的.通过探讨女作家对"死亡"所采取的观点、视角及功能取舍来窥测她们的生命观、价值观,则可获取学科研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小的时候,想到自己有一天终将死去,感到可怕极了。我无法想象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如何度过临终前的恐怖时刻。因为担心惹晦气,迷信的农村人从来不让孩子讨论死亡,甚至连说一句和死亡相关联的话也会被骂"呸呸呸,乌鸦嘴"。禁忌使死亡充满神秘气息,直到有一天,孩子渐渐长大,看过身边的  相似文献   

16.
[活动理念]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在我们周围常有发生.死亡即生命的逝去,一个生命的逝去会给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认识的人造成失落、悲伤、难过等情绪感受,许多青少年在儿童时期开始认识死亡,他们对死亡充满疑惑、恐惧.由于我们的社会一向避讳死亡,因此即使孩子们对死亡充满疑惑或恐惧,亦得不到适当的解释和开导,更有人认为"认识死亡"对青少年来讲言之过早,或过于残酷,因而选择回避,更疏于处理孩子生离死别的情绪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它是传统幼儿园教育中缺失却又是对幼儿的生命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的"死亡教育"既不能缺失也不能教之过正,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的"死亡教育"才是正确的"死亡教育"。那么,通过什么载体,什么教育手段,和怎样的教育态度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死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在蒋韵和葛水平的小说中,常常写到死亡,作家在对生命终结的描述中,表现了各自心灵深处的记忆,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关注。探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底色上留下了许多难以涂抹掉的痕迹,作者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死亡学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医学院校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本课程的名称应为"生死学",所进行的教育亦相应称为"生命教育",这样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指出,应结合我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中有关生命研究的合理内核,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影响力,从而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发挥它的巨大潜能,帮助医学生及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更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积极地对待人生和死亡,有效克服死亡恐惧和焦虑,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帮助人们心灵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专著《直面与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死亡主题研究》采用宏观权衡与微观点击相结合的架构模式,对20世纪中国文学死亡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理清了死亡意识流变的轨迹,并揭示了其演变的规律,基于文学中死亡意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它必将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对中华民族死亡文化的建构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一部生命诠释与死亡解构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