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学文 《天中学刊》2005,20(6):97-97
《题洪氏像跋》是文天祥的一篇佚文。佚文彰显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宗白华全集》所失收的一组佚文,并对其刊载出处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1995年我退休之后,几乎年年在李伯伯诞辰前都回上海住些日子,在他老人家去世后依然如此。前年深秋,我刚到上海,正和小棠他们谈天,只见小林从楼上下来,拿着一个档案袋,很郑重地取出几张纸递给我说:“这是爸爸‘文革’接受外调时写的材料,涉及到你和你的姐姐,也不知是你们之中谁的单位来的。就留给你做个纪念吧。”她告诉我,这是在整理李伯伯东西时从作协退还的查抄资料里发现的,原件显然已被当时来外调的人拿走了。复写件想必是用来存档的。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萧红以其思想和才华使她的大部分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蔡元培与北大学人相关的一组佚文,记载了北大历史上蔡元培的几项重要活动,也涉及蔡元培与杨晦、朱谦之、杨丙辰等北大学人的学术交往和学术成就,还提及蔡元培和杨丙辰在德文专业建设、中德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本文对这组佚文的辑注,为进一步研究蔡元培和北大学人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1936—1937年在四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虽然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七十年,但是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当时灾情。本文从旱灾持续时间长,灾区面积广;受灾人数多;受灾程度重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这次旱灾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独特风格的标签。本次研究中,从阐述萧红女性视域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分析其中女性视域的角度,对女性情感、社会地位、付出与收获等问题进行解读,进而探讨萧红创作的女性视域对现代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以期引发年轻人在情感观念、生命观念、职业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启迪他们的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8.
新近发现曹禺1947年回国之后所作两次讲演的记录稿以及他在美国时给成都《时代电影》的一篇文章,这些史料对了解曹禺1946年的美国之行以及研究曹禺的创作思想,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熹诸多佚文散见于文献与民间。而如郑武成先生新发现的《泉州同安鹤浦祖祠堂记》论及风水(堪舆)者鲜。因明清时代伪托之篇什时有所见,故其真伪不可不辨。经考证,我们初步认为,这一佚文的前面部分(正文)为朱熹所作,后面部分(附记)属于伪托。  相似文献   

10.
陈琳 《小学语文》2013,(1):46-49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呼兰河传》构思并创作于1937年,1940年在香港完稿。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饱蘸着浓郁的情感笔墨,抒发了对故乡童年的悲欢记忆。这是呼兰河畔孤独的女儿,唱给故乡童年的生命咏叹调。全书七章,描写了呼兰河小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以及病态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病态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呼兰河上永远的霞光"的30年代的才女萧红,一生历尽坎坷.从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角度来说,作品是作家体验的符号表现.萧红的创作正是对其一生中爱和物质的缺失性体验的咀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沙俊红 《考试周刊》2009,(13):19-20
萧红的小说,明丽而新鲜,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以其特有的风格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征服着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创作思想从图解左翼意识形态到关注人类愚昧,呈明显变化.其原因有二.其一,萧红作为独立女性的追求没有在萧军这样的左翼作家身上最终实现,左翼意识形态也没有给她提供坚实的庇护:其二,鲁迅对萧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萧红对生命的执着拷问是透过独特的话语方式来实现的,她的作品既不遵循故事发展的规律,也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只是把所有的生存状况置于一个无形的“场”中,在一个“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悟。“场”中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以不同的节奏述说着相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综观她的作品,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她的作品主要描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东北的故乡生活,在对故乡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揭示着生活的本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6.
1927—1937年间中国火柴工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中国火柴工业发展状况,从一个行业的角度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特点提供了一些值得注意之处。民族工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意愿、国民政府努力提高关税税率,使中国火柴工业取得了抗御洋货倾销、扩充国货生存空间的可喜成绩。但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痼疾———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市场狭小下的白热化竞争,使年轻的中国火柴工业很早就自动走上了行业“统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防暑降温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埠前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生活为对照,通过对近代上海市民夏季生活中防暑降温行为的分析和考察发现,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引起了人们夏季防暑降温在服饰、饮食、居家、户外活动、物用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变化,并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1928—1937年江苏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挽救破败的农村经济开始了农村合作运动。江苏省是农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对江苏农村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封建租赋的根深蒂固,使这一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娟 《教育史研究》2006,(3):63-67,79
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十年间,是民国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童子军教育在各方面多有开创发展,经历了从“西化”到“本土化”的过渡,也开启了民国教育“现代化”的先河。但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党化教育”政策及其“双重效应”的制约,童子军教育在性质上经历了由“半公半私”到“收归党办”的转变,在教育目的、制度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都带上了强烈的“一党专制”的政治色彩。如此军事训育不仅钳制禁锢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解放,也淡化了已取得的教育成果,扼杀了童子军教育原本蕴涵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在中国,“他传”是十分古老的一种文类。现代他传文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840—1919)、发端阶段(1919—1929)、繁荣阶段(1929—1937)、分化阶段(1937—1949)。鉴于“分化阶段”(1937-1949)在中国现代他传文发展历程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从中国现代他传文分化之基本背景、书写之基本概况、创作之基本特征这三个层面,对1937年至1949年之间中国现代他传文发展之基本情况,予以概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