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里收录了这篇文章,文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里阙注音为jué,义为侵损,削减。这个字的字音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教材注解是不恰当的,确切的读音应该是qu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引用此例句时就注quē音。  相似文献   

2.
在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事件句对不同语义小类的名词性宾语有不同的选择关系。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对宾语的语义小类和宾语的结构形式在选择上会有所不同,动词作述语构成事件句,或者事件句所表示的语义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是动词以及与动词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的相互选择制约,因此探讨清楚这一问题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左传》里面含有丰富的被动句的语料,深入地研究其被动句的时代特征,将更加有助于对被动句的研究。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被动句的问题:一是对《左传》中出现的被动句进行探究;二是阐述《左传》中的被动句的发展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编入高中课本时删除了这一句和这之前的两句)那么这扬眉瞬目所见的“奇景”是什么呢?几百年来,人们没有去仔细思考,所以课本编者也就轻易地把这一句和这一句之前的两句删除了。  相似文献   

5.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的“君子曰”到底是不是《左传》的原文?是左丘明自己作的评论,还是《左传》在流传过程中被后来学者所增入?有的学者说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窜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君子曰”之言不是左丘明的评论,而是《左传》作为儒家教科书在战国流传时被战国儒家所加入的评论,其中很多内容是当时或从前的贤人对历史的评论。添加“君子曰”的人很可能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虞卿学派和荀子学派。“君子”并非专指一人,不是左丘明本人,与《史记》的“太史公曰”性质不同,而是泛指对历史有正当评论的贤人。“君子曰”之言可能收录在《法语》书中,不是《左传》成立时就有的,所展现的评论代表了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被选进高中教材(人教版原全国必修教材第一册、课标教材第二册)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对这一课里"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的课下注释——"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师生们还不同程度地有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一是秦穆公到底帮助了几个晋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是烛之武旧事重提暗含什么玄机。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教学第四册《小铁锤》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了,就剩下小铁锤'.我看这句话自相矛盾.既然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了,那么,就不会剩下小铁锤."我肯定他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发现:该句不但在语法上有问题,而且在语意上也会引起歧义.于是,我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修改意见.果然,该社于1987年1月作了回复,并对该句作了修改.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各地试用的部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曹刿论战》篇。由于对其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理解不同,标点就各异,在运用电化教育时所画的有关场景自然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怎样正确标点“登轼”句?我们认为,既应正确理解古代“轼”的含义,又应细玩“登轼”句上下文的文义,还应根据《左传》作者在使用动词“下”、“登”时的行文习惯。前两点,《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陈富槐、彭延铭同志已有所论述。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左传》  相似文献   

10.
路子对你说     
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个情节,阿甘青梅竹马的朋友珍妮问他:"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阿甘说:"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在电影里,阿甘是一个脑子有点迟钝的人。他这句台词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是,仔细想想,阿甘的反问也  相似文献   

11.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2.
三.《左传》与《史记》之不合 《左传》与《史记》记事,时有不合。细考其不合的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就多数情况而论,是司马迁失考误采.班固批评《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其论并非诬罔太史公,这是一种情况.也有《左传》失误而《史记》正之者,这  相似文献   

1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集自己《越戍登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而成的对联。上联大意为,只要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无关紧要。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死生以之”句意。“以”,由、凭。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四位春秋霸主作传的过程中,对《左传》的材料作了有意识的取舍与改造,因此也就形成了与《左传》不尽相同的霸主形象。其中蕴涵了司马迁对他们的总的评价,也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态度,完成了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  相似文献   

15.
李寅 《大学时代》2004,(9):14-15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对何星辉来说,比“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还要亲切,他的名字就取自这句诗。追寻着人生的梦想,他不想让自己黯然,浅滩暗礁中也努力使自己发光,同时照亮他人。  相似文献   

16.
吴天佑 《语文知识》2000,(10):60-61
课文《雨中登泰山》的第七、第九自然段各有一个不连贯的句子。第七段的一句是:“我们正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了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读完这句话,就会发现最后一个分句“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由于缺少必要的时间副词“已经”,没能与上一句“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里的“还”字相照应,也没能和第一、第二两个分句中的  相似文献   

17.
《左传》辞令的语言雍容典雅、委婉含蓄、雄辩犀利、刚柔得宜,具有高超的应对技巧;战国策士辞令是《左传》辞令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语言雄辩阔论、流畅明快、铺张扬厉、虚实并用,蕴藏着大量的攻守之术。二者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论说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找出二者的论说方法,比较其间的异同,这对于深入研究《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的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左传》辞令与策士辞令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论说方法。由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使用的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这些方法主要有诱之以利、示之以…  相似文献   

18.
距离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就单单这一句,就很好地阐释了远与近并不是用数字可以形容的,身体上隔得很近,但心灵之间的距离可能遥不可测。《大话西游》里,孙悟空用这句诗,把紫霞骗得神魂颠倒,不清楚这句诗将多少人的心拉近。它不仅可以形容爱情,也同样可以形容亲情。有许多孩子与自己的父母长辈们根本没什么话说。有一则广告拍得很好,是中国电信的广告片,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幅画面为两个星球,中间是几米的数字,有两个长箭头分别指着两个星球;第二幅画面为珠穆朗玛峰……最后一幅画…  相似文献   

19.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首歌的名字叫《醒来》,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随时都有停滞的可能时,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人还能真正快乐地活着吗?而一位乡村教师就在这“呼吸之间”的生死无常里,拽着生命的线,走出了一条长长的一路枝繁叶茂风景摇曳的生命之路。她叫郭自然,现为河间市龙华店乡第三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