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诗被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  相似文献   

3.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5.
登高     
风几天高猿喻衰②.诸③漪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潇带④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⑤多病独登台。 艰难幼苦恨⑦繁物翼⑧.涤倒⑨析停叱去酒杯。 【注释】①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省奉节 县),于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时作此诗。②猿啸哀:猿的叫声很哀  相似文献   

6.
胡应麟《诗薮》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诗论著作,然而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很长时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一境遇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清代学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胡举人应麟"条中对它所作的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对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胡举人应麟"进行辩析,从而给予胡应麟《诗薮》一个公允的评价,重新确立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  相似文献   

8.
陈文 《学语文》2020,(6):82-83
诗歌之美,在于韵律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字句之美,在于情感之美。在线上教学中,大胆尝试回归文本,体会杜甫《登高》中"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感知已在衰败的大唐及杜甫凋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史研究相互渗证多借助地理,但若缺少实地查考,也易致误断,陆游,钱谦益谈论杜诗,均存例证,据花蕊夫人《官词》作实地探究,足以表明作应属王建妃,不当是孟昶妃,实地查考更能判定《蜀道难》与《蜀道易》,俱符合蜀道实际情况,根据竹王,竹郎祠存在的地域,足以明了范晔误将竹王与夜郎侯相混同,实地参证史,还应注意同名地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展开分析,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情”与“妙”应是古诗鉴赏的教学重点。《登高》曾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情感郁勃,手法高超,教学《登高》也是一次难得的登峰体验。“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即使是短暂的40分钟,也应力求师生对作品有较丰富较深入的理解,较准确较细致的玩味。  相似文献   

14.
登高     
  相似文献   

15.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古来注家争议蜂起,荚衷一是。其实十首皆竹枝词体,自是老境。前二记形胜。兼入感慨。其三则作开笔,咏古叹今,振起以下四首:四写两山,咏夔州之富。五记江口两地,人烟极盛,气候常春。六写水利、粮产为蜀地第一。七写水路之便,船夫不畏浪险。以上皆实写。其八回忆之辞,写夔州山水如画,其九特记诸葛武侯祠。十首作结,可与海上仙境抗衡。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不计其数,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因为这首诗有自胸襟见解中自然流出的高致。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起着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登高》是他晚年的写心之作,也是一首身世悲歌。全诗沉郁悲凉,气势磅礴,以天地为背景,生命意识空前突出;内容丰富,用意曲折,字句凝炼,把痛苦描述得非常具体;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宽严结合,对仗工稳,实为“旷代之作”,谓之“独步古今”,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在青年时代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20.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