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育,即美感教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赋予美育这样的内涵:“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自感有无穷之兴趣。”[1]蔡元培先生的言论,认为美育孕育于各个社会学科之中,强调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诗乐的审美教育作用已在儒家学说中得以确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大意是讲修身从学《诗》开始,在“礼”的基础上立身.在“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的修养。到近代“五四”运动时期,蔡元培从“教育救国”的宗旨出发,呼吁教育应特别重视美育,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并把美育同智育、法育、体育并列为四育。进入当代,美育仍然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智育,德育,体  相似文献   

3.
育人始立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所以美育不应成为美术音乐课的专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不仅退出了世界强国的序列,并且沦为西方列强的宰制对象。这一民族危机的出现,催生出近代国人对“什么是强国”以及“如何建设强国”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对“强国”的认识和理解,经由早期生成、价值转换、自我形塑到意义进阶,在意义对象上呈现出由“他者”向“自我”转向的总体特点,“强国”的贬义色彩逐步消解,转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考察“强国”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厘清其演进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道路的思想历程及其实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荚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相似文献   

6.
美育则是美与教育的有机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实际上,在古代虽然尚未提出美育的概念和体系,但是,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却早已存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这一观点揭示了美育与美学理论的关系,肯定了美学理论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确切地说,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美的欣赏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的一种教育。为了提高人材素质,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早已存在。西方的古希腊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美育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在西方,如“希腊雅典之教育,以音乐和体操并重,而更重文艺。音乐、文艺乃纯粹美育。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雅典在培养人材方面,除军事体操锻练健康的体魄外,还有德、智、美教育,十分注意对公民进行多种才能的培养。古希腊罗马时期,一些思想家继承了雅典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是美的艺术,美也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育之父"蔡元培是近代第一个系统的在德智体外,倡导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家。他对美育做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  相似文献   

9.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很重要又非常特殊的作用。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集大成者。他对美育的性质、特点和目的都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主要特点是"毗于情感"。"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可以使人超脱利害,减少占有的冲动,获得精神的自由,激发创造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科技与经济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国民多在贫困线上挣扎,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力倡美育,从“以美育代宗教”的角度,指出美育之于社会有“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的价值,确定“五育”并举,而美育是贯穿各育的“津梁”和“神经系”。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美育是学生成长,学校教育的灵魂。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李新 《神州学人》2000,(7):28-29
以鸦片战争为重要标志,曾经雄踞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开始急速地、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绵延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空前猛烈的冲击。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能否更新发展的文化危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声鼎沸,议论纷纷。素以“天朝上国”、“礼义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一向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其中一批有识之士转而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救亡图存之道和更新传统文化之途。留学生就是当时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产物。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宏、黄胜、黄宽三人。他们自费赴美留学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美学很重视“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美育的特殊内容,也是“情”。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把美育叫作“情育”。他们都从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即“以美动情,以情育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了。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学,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的效应是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如果政治教师能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轻松中接受教育,无疑会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美育,用蔡元培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胸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佳亮 《山东教育》2007,(11):20-21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简称为美育。它和通常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和实施,占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美学家都作了论述并用于实践活动中。近代教育史上,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新中国的教育注重了继承与发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和今天,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体育、心育(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康德美学核心思想的继承者,席勒所提出的“美育”概念,即“趣味和美的教育”,是要在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设桥梁,试图消解对人的理性极端发展的顾虑。“美育”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众学者,从各自的西学背景出发,同时,在面对本国民族危机、社会变革、思想变革等方面迫切的需要中,对“美育”思想进行了不同纬度的阐发,但其落脚点都共同指向了“国民性的改造”,即促成了“美育”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学”转向。同时,影射出西学东渐路径的选择及不同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博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为美育在学校广泛实施创造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格完善”的目标,已是未来美育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希望通过美育提高国人的他认为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样的宗教,却可以通过艺术这一手段解决之。  相似文献   

20.
成旭梅 《师道》2023,(3):25-27
<正>何为美育?言说不一而足,近现代学界比较允和的表述约为蔡元培先生于1912年2月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所言之“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及先生于1917年4月于《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所言之“盖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蔡先生认为纯粹的美育,能陶养感情,建构高尚纯洁之习性,使人超越人我之见,渐灭私利之心,树立美好之人生观、世界观。据此,就实现教育内审美,提具三个关键词:他者、秩序、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