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立平  师亚丽  芦世玲 《今传媒》2010,(11):110-111
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毕业生分配难等问题。进入21世纪,虽然编辑出版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在超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适应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外出版产业发达,出版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培养模式先进,关注、研究欧美各国的出版产业和出版高等教育,借鉴其经验以破解我国出版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出版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3年至今,全国已有27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为我国出版行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与出版行业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出版机构需要高校为之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大出版”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出版机构在资金、师资及教学实践方面给予支持。因此,实行高校与出版机构合作办学是抓住发展机遇,迎接国外的各种挑战,加速出版业和出版教育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出版业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出版学术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媒体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四个层面的关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办学模式两种模式,系统地分析了十年来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研究,以明晰这一研究领域的方向和趋势,并从中推演出它对于出版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4.
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情和出版文化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教育体制,但所从事的都是出版教育事业,因此,分析评述世界各国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情况,应可为我国的编辑出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谈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完备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亟需明确培养目标、规范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形成研究、教学和实践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与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以便为我国编辑出版业培养出更多适应实际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出版事业,提高编辑出版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在教育界、出版界共同努力下,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一套填补大学出版专业教材空白的《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类规划教材》即将陆续出版发行。这套教材是纳入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新闻出版署出版专业教材建设的重点项目,系统、全面地总结和研究了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规律,是出版界的一项带有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7.
牛卫红 《大观周刊》2012,(43):267-267
21世纪我国出版产业呼唤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呼唤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的转型。本文针对目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专业教育转型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编辑出版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国外出版动态》将于1986年第三季度复刊,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国外出版动态》编辑部编辑出版。该刊为不定期内部刊物,1978年创刊,原由国家出版局研究室编辑,1985年因故停刊,共出版了一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因此,总结、回顾俄罗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比较研究俄中两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有助于发现我国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出版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后,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首先提出了建立编辑学的任务和设想,特别在近几年来,对编辑学的研究和讨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对创建编辑同行们渴望已久的新兴学科——编辑学和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深远影响。本文回顾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介绍了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些主要不同观点,分析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并对我国编辑学研究的趋势和展望提出了一些看法,供编辑学研究者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朝阳专业的发展之路──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略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编辑出版高等教育15年回顾从1984年胡乔木同志提出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置编辑学专业的建议至今的15年间,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关怀和领导下,经过高教系统一批志愿献身于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教师和于部的艰苦创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主要标志是:1.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高校的编辑、出版、发行各专业为新闻出版行业输送了10届1300余名本科毕业生。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因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已得到新闻出版行业的认可。近几年来,编辑、出版、发行专业毕业生受到…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业在历史上对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国的出版业,似乎并未获得自我审视的内在动力,而只有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在出版业被推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的时刻,出版研究终于被提到日程上来。自60年代以来,一些文化出版发达的国家相继建立了编辑出版学会和研究机构,并在高等院校设置了有关专业,致力于研究编辑出版的理论和实践。在东亚一些国家,近年来编辑出版研究还形成了区域性活动的规模。我国编辑出版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颇为活跃。这些客观事实发人深省之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10年的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文献,从出版教育现状、出版教育改革、国外出版教育三个方面对2006—2010年的出版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在对文献进行评述的同时,分析近五年来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认为对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反思和对改革开放30年出版教育的总结是研究的新热点。最后,对研究方法进行总结,肯定实证案例研究在出版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控制的研究陈志和,张平,张新荣与科技信息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编辑出版技术手段落后,编辑出版生产组织管理水平更加落后,是我国图书出版周期长的直接原因。本文试图将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组织的科学管理方法与出版物编辑生产过程时间组...  相似文献   

1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介绍外国出版工作的书越来越多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出版知识译丛》,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了《国外编辑出版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也有这类书出版。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所翻译的书,大都是国外名著,有的被称为必读书或经典著作。我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的出版学、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对出版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我国高等学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设立与发展,对于出版学、编辑学的理论研究,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新闻出版署编辑出版教材领导小组主持规划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学校教材的陆续出版,足以显示我国出版学、编辑学研究的可喜成绩;同时表明,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的出版,对于促进出版学、编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编辑学在我国的兴起,部分高校陆续设置编辑出版专业。为适应教学需要,部分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相继出版。由于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编写教材缺乏经验,在出版的教材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教材学术性、理  相似文献   

18.
中外出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中外出版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之二罗紫初对中外出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比较,我们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办学形式:我国统一规范,国外灵活多样。办学形式主要是从办学层次、学制长短、招生对象等方面而言的。办学形式统一、规范,是...  相似文献   

19.
王佳佳 《编辑学刊》2021,(5):105-110
鲁迅先生向来以文学方面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其在编辑与出版方面的贡献世人了解较少,近年来陆续有学者进行探索.文章首先梳理了鲁迅编辑出版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自己翻译国外作品并编辑出版、帮助他人出版译文、自编外国翻译文学作品并将其收纳成册结集出版等三个方面探究了其主要的编辑出版和翻译活动,然后剖析了其独特的编辑出版和翻译思想,最后总结了这些宝贵精神遗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出版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 T O后出版物市场的开放,随着出版行业发展对编辑出版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对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各种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明确发展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武汉大学开放式办学的成功实践为例,对出版教育中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做一探索。一、出版教育“开放式”办学的几种模式武汉大学从最初的与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办学、到现在的与社会联合办学的全面开放式的办学路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这条路子不仅可以使出版专业在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办学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