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中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明 《新闻传播》2009,(11):91-91
短短几年,中国高校动画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动画人才培养规范性研究”课题组于2007至2008年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开设本科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30所.加上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共有167所。  相似文献   

2.
袁昊雷 《大观周刊》2013,(11):188-188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是艺术创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问题寻找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式人才培养模式。新式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新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3.
《管理信息系统》2011,(12):92-92
如今,工作站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但很多人对它的性能还不很了解,会认为它是高端PC。然而对于制造业设计、动画与数字艺术创意、摄影后期、医疗应用等行业的专业用户来说,一款设计专业、性能卓越、运行稳定的工作站产品绝对让高端PC望尘莫及。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工作站就注定拥有“卓尔不群的血统”。  相似文献   

4.
许永  魏葳 《新闻爱好者》2012,(18):25-26
"跨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全国高校几乎都面临着跨学科与复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艺术类院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艺术新兴领域的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尤其研究了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教学的大量实例和成果,对该领域的"跨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10月28日,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开幕之际,惠普工作站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装备有惠普最新Z系列工作站产品及SkvRoom等先进解决方案的“惠普教育卓越中心(COE)”二期教室正式投入使用。在揭幕仪式上,中国传媒大学领导高度评价了“惠普教育卓越中心”一期教室在学校动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双方共同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惠普教育卓越中心”为基础,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并凭借双方“卓越合作伙伴”战略关系,整合资源.共同探索动画产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伟 《新闻界》2008,(3):153-155
动画艺术教育的改进发展途径设想要体现教学多学科的交融,使学生了解动画艺术的实质性意义,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创作思路,增强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动画艺术教育市场化发展是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方 《传媒》2017,(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当代艺术、设计艺术及动画技术的发展,今天的动画已经突破了"动画片"概念范畴,其呈现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从二维的银幕或屏幕展现到空间装置艺术,从空间展示到场域呈现,动画正在从二维的单向观看发展到空间的立体表现,再到场域性的时空交互,这种对时空边界的不断突破,正是对动画艺术新的认识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其制作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进行了有机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建筑和传统艺术形式等诸多中国文化融合到动画作品中去,实现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古代文化的艺术融合.而数字技术这一新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也使动画的审美体系发生了变革,数字动画带来的一系列审美创新也促使了中国动画创作风格逐渐由新世纪早期的借鉴国外回归民族化.  相似文献   

9.
刘婷 《新闻世界》2009,(11):196-197
本文试从戏剧艺术本体的探讨出发,从戏剧的艺术品格、形式衍生、社会功能、戏剧学科的课程设置等五个部分阐述笔者对于戏剧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蕴藏的特殊效能。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媒体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增加了国内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高等院校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指出国内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最后,综合上述内容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动画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几年不断有制作精良的国产动画电影涌现在大众视野之内。纵观中国动画艺术近90年的历程,国产动画电影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在瓶颈中创新,从而走进当代世界。在后现代主义审美时代,国产动画电影不断确立其当代性的过程,也是自我民族性确认和回归的过程。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下,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如何以民族话语来谋求创新发展,是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的艺术前沿命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动画教育蓬勃发展,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都看好该专业的前景。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专业建设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动画艺术的本体属性、国内动画专业教材出版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校动画专业的评聘考核制度、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深入,新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新媒体密不可分,为未来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媒体和信息艺术在各种信息媒体上广泛传播,包括电子书、电影、动画、互联网、相机等。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视频内容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文化融合产业。数字多媒体动画作为现代动画设计过程中的辅助驱动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本质上讲,促进了动画设计更紧密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27日,本着优化资源利用、凸显校企联合办学优势的原则,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宣布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简称学院),以此将惠普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从而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重庆市培养更多的IT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亟待高校肩负育人使命,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文章从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围绕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特质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提供路径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世界近现代艺术的摇篮,在近代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美国借技术的东风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随着经济日渐发展,也飞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使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虽然目前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有较多发展,但公众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充分,学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采用案例法和对比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发展速度快但发展质量不高的现状,以及国内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水平;然后详细论述了美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理论缘起,并以瓦尔帕索大学为例探讨美国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接着将视角转回国内,挖掘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在最近30年内的发展,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总结当前国内数字媒体人才发展情况;最后笔者通过对比中美数字媒体观念和人才培养上的不同,对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出版国际化的大潮中,中国出版业已进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由此催生了新的产业链,新技术需要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营销方法和管理手段,对转型期我国数字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传统艺术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早在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首创了剪纸动画,将这一传统艺术搬上了动画的舞台.反观今日,很多传统艺术都淹没在信息社会中,渐渐变成了陈旧、老套的代名词.与时俱进是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将数字动画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既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还能使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如今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新媒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各领域,数字动画技术具有能够真实模拟的特点,在艺术、娱乐、军事教育等各各领域广泛的受到青睐,并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数字动画技术运用虚拟的手段更大限度地表现出效果,更快速度的传递信息,丰富了传播内容,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增强了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激发了媒介传播潜力。基于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动画技术广泛应用与各领域,本文通过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动画技术的特点,与新媒体的关系,分析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紫枫 《传媒》2022,(8):72-73
动画是集电影、绘画、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其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动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演绎历史故事、传承中华经典的同时,很多作品与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更加紧密相连,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更深思考,为中国动画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本文以近年来热门国产动画片为例,分析了中国动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力求为中国动画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