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他们要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精神实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目前思想品德课在情感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实现"三位立体"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最终的落脚点,说明了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渗透尤为重要。但  相似文献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目标,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德育功能。主要就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情境;坚持平等、开放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开展思想品德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对如何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只重视能力和知识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本人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以及使思想品德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和途径,促进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地方红色资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补充。近年来,许多学校已经将红色资源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新的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地方红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增强学科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针对开发地方红色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三维之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的执教者,我再次就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略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同行们的真正关注。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各个学科都在开展有效教学。然而,当前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把“有效”等同于效率,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等误区。思想品德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密切联系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克安 《考试周刊》2014,(85):116-116
<正>初中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肩负着为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任务。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落实这一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点滴做法: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以情育情、以理激理、借景生情,把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情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被列为思想品德课首要教学目标。但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知识化或技能化的倾向。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必须抓住思想品德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教师、教材、活动、评价,并逐一提升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将学科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想渗透,使得学生可以同时接受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方法渗透、思想渗透、活动渗透、美育熏陶等多种方式充分开展数学学科德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分数"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诊断,影响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对学生的知行转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一、中学思品课注重行为指导的必要性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和渗透的人文社会学科,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功能绝不仅仅能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思想政治道德实践。当前,新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切实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为:精心预设,人格感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前提;注重体验,以情感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化解盲点,关注成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初中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核心,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良好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保持良好的教育方式下,以此作为教学导向,做到改变、提升、创新教育方法,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新一轮课改在思想品德课中引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其他学科有更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新课标明确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课程目标提出来,还了“情感”一个应有的地位,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对思想品德课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梅花 《考试周刊》2013,(39):123+128-123,128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和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运用力度,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已逐渐成为高中政治学科的主要实践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57):137-138
<正>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是一种对智力因素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展情感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培育师生之间真诚情感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贵情深"。有了感情,就能建立  相似文献   

17.
王素连 《成才之路》2012,(11):12-I0007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是把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爱。"而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更应该从教材挖掘、教学方法、学生情感、教学观念、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在之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高考试成绩成为其首要目标。系统知识的  相似文献   

18.
一、思想品德课中的隐形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以人为本”(而非以知识为本)的课程价值理念。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常常以隐形状态实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教学细节的处理中,浸润在对知识的探求中,融合在师生的交流、合作、对话中。思想品德课中就包含着丰富的隐形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个维度的立体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位于上述立体目标之首。对于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来说,更应该重视人性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更应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要促进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细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情感是人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它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人的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凸显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目标中的突出地位。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培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优势。入选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艺术形象是情感力量的承载者。所以,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和方法。笔者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