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位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虽然难免稚拙,但作者自己总是倍加珍惜的。 1978年,我国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治疗期间,对前往医院看望他的长媳徐裕豪说:“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那时我 21岁,曾经写过一篇小东西,叫《买菜》,投到上海《申报》馆,很快被登出来了。这是我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作品。”周立波还叮嘱说:“你们如果能找到它,就拿来给我,我想再看看。”令人遗憾的是未等到家人将刊载《买菜》这则短稿的旧报找到,周立波就逝世了。   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在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他在数十年前公开发…  相似文献   

2.
赵忠祥谈艺录(五)赵忠祥我的优势是文化素养上海一位记者采访我,很不客气地说,你和杨澜相比,她是个青春型的少女,那么美丽,那么活泼可爱,你那么老,那么胖。当然他的语言不是这么让我难堪,我理解就是这意思。因为人都有感受,如果不能透过他的语言符号理解他的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加速发展,重点工程报道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重头戏”,获得了可喜的社会效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重点工程报道“失准”的情况时有所闻。重点工程报道“失准”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基本数据不实。1991年8月,读者张百年给上海一家专业报写信说:“谁能告诉我,上海南浦大桥主塔到底多高?斜拉索究竟几根?”他列举各报不同的报道,主塔高度有说150米的,有说154米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在关注《新闻晚报》的改版。很早就想上海再有一份晚报来和新民唱对台戏。这倒不是说“新民”不好(新民也有改革,那是另外一个题目)。而是想如果竞争就在家门口,就会想方设法动脑筋,就有新的文化差位,我们读者就会有更好的报纸看。  相似文献   

5.
正陈恒乔1926年入党,在长达20多年的地下斗争中,历经艰险,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1998年老人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这里记载的是近九十年前向警予助手陈恒乔在上海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1995年初,笔者在南京大学陶谷新村陈恒乔老人的家中采访,她回忆了一段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囚禁的故往。回忆起当年这一幕血腥的往事,陈恒乔很平静,她只说:"那时候我明白绝对不能招供,因为敌人并没有真的掌握了我的相关情况,如果我一招供,那么就会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1992年7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今天如果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上海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我的个人经历,做一个回顾的话,我只能惭愧地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已经近半,我未能追随前辈们在“沉舟侧畔千帆过,  相似文献   

8.
老子上海人     
不久前,老爸老妈回了趟上海老家。行前,两位老人颇有些紧张,担心在武汉居住了几十年,上海话说得不标准。要知道如果被视为"乡下人",对于他们这辈老上海可谓奇耻大辱。一个星期后,老爸老妈回来了,说在上海街头用上海话问路,果然许多人听不懂——因为他们都是外地来的。而土生土长的上海年轻人,大多说一口"洋泾浜"上海话,夹杂了很多普通话词汇。甚至一  相似文献   

9.
正1983年我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的是水利,从此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1987年到上海开始从事水利工作至今30年了,从未离开过这行,在上海住的时间比在老家还要长,可以说亲历了这30年上海水利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上海治水方式和理念的变迁。没有基础能力谈何治水?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些年,我认为上海治水主要分为三个阶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北方的土佬,也还有点小聪明,比如说,买衣服要买上海出的,同样的材料做工考究些,买书要买上海出的,同样的内容错别字少些,临到读文章不由一愣,再按这个思路说下去,读文章要读上海人写的,会不会成为一种愚蠢?放下潘真的这本书,我安慰自己,以后怎么变不敢定,至少眼下还可以这么说,说了还不是愚蠢。潘真的这本书叫《岁月·风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是她的第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文如下:我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  相似文献   

12.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13.
李燕萍  赵晖 《新闻天地》2010,(10):64-64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愿受伤害的是我。”这是因涉嫌诈骗被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杨丽的心声。她说:“贪欲让我迷了双眼,报复让我黑了心肠。我不该骗,不该诈。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赎罪的机会,我一定好好补过。”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都说过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份遗憾的职业,其实记者这个职业又何尝不是一份遗憾的职业。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可以给我重新采访的机会,我相信许多采访会做得比你们现在看到的更好。但这无法做到,这正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新生从56岁开始,我从美国科罗拉多州来到上海——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年,是1996年。1941年,我出生在西安,8岁时随父母来到上海,读过中西小学,至今我仍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1949年随大江大海般的人群迁徙到台湾,1986年迁居美国,人生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又回到了上海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刚来上海时,我租房子,积蓄无几,一度还曾卖过水果。鲜有人知道,在台湾  相似文献   

16.
一、开场自我在《老舍和我》那篇长达五万字的回忆文章结尾处,曾说过;“如果把我六十年编辑生涯分成解放前后两大部分的话,那么,解放前又可分‘良友时期’和‘晨光时期’两个阶段。前者得益于左联作家鲁迅、茅盾、郑伯奇、阿英等,……”现在这四位著名作家都已先后成了故人,其中对鲁迅,虽历经变乱,他写给我的四十九封书简,原物虽已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他们回赠我的几可乱真的复印册页,仍保留在手头。因  相似文献   

17.
面临"更上一层楼"新闻战线"第四期介绍上海报纸版面经验的一篇文章中,说到上海报纸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到来时会"轰".上海报人带玩笑地说,这是报纸的"海派".文章作者的看法是:"这种'海派'应该说是一种好的风格,因为它是报社同志们热情对待运动的一种表现".我不打算对这段话发表什么意见,而是想谈谈这段话所引起的一些回忆.不久之前,在上海我也听到过关于上海报纸这个特点的议论.从那些议论中,还引出两个问题.一个大意是说,花样品种跃进此较容易,内容质量如何跃进?一个大意是说,运动到来时,报纸很活跃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在运动深入了,报纸正面临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的街上很容易看见女人.我的意思是说,上海的女性乐于让人看见.为写这篇文章,我站在街头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三人行,必有一女.她们兴高采烈地上街,最大的可能是去商店,尤其可能去服装店或皮鞋店.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一本书卖得好,编辑就会说:“我的老板本来不敢出这本书,这个作者本来被所有的人退稿,谁说曲高一定会和寡呢?”  相似文献   

20.
刚开始学习写报道时,有一名老通讯员给我传经说,如果你抓住了问题却没事例时,可以捏造一个,写上某单位说个假名字,如果材料事实不充分时可以加点水分,人物事迹不突出时可以合理想象往高拔一拔。当时我想,这可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基层细致采访,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