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Pad、智能电视以及移动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屏幕的出现,使得"多屏时代"早已成为了业界的共识。数据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同时接触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等多种屏幕,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网民的人口数量正在紧追电视人口。如何玩转多屏营销也成为了前些年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然而随着大数据的使用、普及以及一步步深入,"跨  相似文献   

2.
多屏时代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随着移动屏幕的转换而跳动,纸媒要在多屏时代背景下谋取生存之道,运用新媒体思维进行创新则成为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泽帅 《东南传播》2016,(7):129-13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革新带来的是日常生活智能化的发展,电视、PC端、平板、手机伴随三网融合之势,互动性日益加强,多屏时代随之而来。而视频媒体作为屏幕时代占据人们生活时间的主力军之一,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台,还是新兴视频网站要想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更大程度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这种多屏模式下必然需要转型以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和升级传统的广播电视是目前需要践行的主要课题。中国网络电视台通过发展传统电视以外的播出渠道,已初步构建起"一云多屏"的新型传播体系,并进一步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互动性,实现了手机屏与电视屏的双屏互动。未来,中国互联网电视将努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观看服务和多元化的媒体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收视调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来看,传统电视、数字电视与网络视频、移动视频的收视调查在测量方法、测量理念等方面并不相同.多屏时代的收视调查除了要对不同终端受众收视行为进行准确测量外,还要将这些收视数据进行整合.但不同阶段的收视调查也有其相同点,即都是基于媒介产业产生.当电视媒介与广告商、广告主的交易日益频繁,几方都迫切需要有一种可以评判广告投放效果的简单快速有效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收视调查数据.基于这一特点可以预测出多屏时代收视调查发展的几点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媒体终端的使用日益增多。在媒体融合方面,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多媒体终端与电视的融合,就必须对其进行整合。网络的出现,实质上是一次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网络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渗透和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与创新,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瓦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变革。文章旨在打破传统的“大屏幕”思维,强化“多屏”的传播,并对新时代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2000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规划”中首次被当作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关于这一政策以及我国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状况与前景的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被视为媒体融合重要基础的“三网融合”由于各类现实原因却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在目前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战略已被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政策背景下,以及产业内部“多屏合一”的实现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拥有大量用户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移动传媒产业面对三网尚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的现实状况,受其自身媒介特征的影响,有着相对独特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对政策背景与技术背景的分析入手,以手机这一普及程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为分析重点,对当前我国移动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这样一个多屏时代,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和各种屏幕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不管是否观看,大大小小的屏正在用视觉的语言不断和我们进行交流。未来多屏的生活远景是什么样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可以在冰箱上面播放菜谱视频、只要带上一副眼镜就可以在线观看电影和剧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读图时代的不断深化,媒体终端的飞速发展,多屏阅读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人们阅读图像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最早将图像冲印成照片,发展到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图像,再发展到手机成为阅读图像的主要载体,再到现如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云媒体技术的运用,图像可以在多种媒介终端之间快速传播,多块不同媒体屏幕同时掌握在阅读者手中,图像原本的呈现方式也在逐渐转变,人们阅读的时间越发不完整,趋向碎片化,认知也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多屏的时代,我们一方面为可以做各种创意传播而欢呼,一方面也要欢呼之后冷静一下,其实,策略的思考,依然是所有新媒体的衡量器,不要在新媒体的眩目色彩中,迷失了目的和方向。多屏时代的整合营销,不是什么屏都去做,而是应该努力寻找属于你的"主屏",其他的只是"副屏",有辅助作用的才是你需要的,不然就应该断然放弃,别让多屏迷乱了你的眼,变成了为屏而屏。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和速度前所未有,用户的媒体消费行为变化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忽然之间,我们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多屏时代。地铁、公交、楼宇、超市、影院、网络视频、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我们日渐被包围在屏的海洋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左右变化,只有走在变化的前头"。多屏时代,用户的媒体消费行为变迁速度非常之快,目标受众接触媒介的习惯差别之大,带来了很多传统品牌策略的不适应症,但换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次新的机会,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机会,勇于创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电视模拟转数字的推进、网络视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电视台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数字化挑战。如今,受众可以在电视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个屏幕终端观看到电视节目,电视消费真正进入了多屏世界。在美国,日益复杂的多平台世界也正在激烈争夺受众的有限时间。2012年谷歌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90%的美国民众媒体消费集中在电视、电脑、iPad和智能手  相似文献   

14.
刘一 《视听》2022,(3):138-140
竖屏视频凭借其更适配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的使用需求,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作为竖屏视频领域的典型代表,抖音平台上的竖屏视频所发挥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视频的传统功能,而是扩大到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等更大的范畴.竖屏视频呈现出的人性化、重视用户感官体验、追求用户心理平衡等特性,也是在将竖屏视频的社交属性放大...  相似文献   

15.
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古永锵表示:"大家总说多屏是未来、自制是未来、盈利是未来;但我们认为,多屏是现在、自制是现在、没有盈利就没有未来,而优酷土豆集团的盈利就在现在。作为视频行业的领先者,优酷土豆集团将继续携手产业上下游及同行,支持正版打造内容生态圈,共赢多屏时代,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宝马MlNI《PACEMAN城市徽旅行》四屏联动整台营销案例到珍视明《小时代》五屏递进式整合营销案例,乐视为客户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的增长,也不仅仅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还有一种全新的理念——基于乐视生志"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布局上的多屏联动,从Pc、Pad、Phone到TV大屏甚至电影大屏,乐视覆盖了消费者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主流屏媒。而且最重要的是,乐视已经找到了将它们打通和整合应用的秘诀。正像业界所说的:无屏媒者,何以平天下?本期专题将多方深度解读乐视为宝马MINI和珍视明《小时代》量身打造的两大多屏整合营销案倒,为您呈现一幅乐视"多屏联动"的精彩画卷。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网络融合以及5G技术等因素的助力下,我国已经顺利进入了多屏时代。电视重大主题报道是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利用多屏联动提升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率,是现阶段广大电视媒体人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围绕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多屏传播路径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够丰富我国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多屏传播路径,为广大电视媒体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陶磊 《声屏世界》2013,(10):130
观众的信息接受开始越来越碎片化,接触信息的场所和情境也更加的不受限制。随着科技发展,多屏时代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不同屏幕的特性相互的补充,正分分秒秒地占据观众的每一个场合。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正是更具想象力的营销机会,真正能够打出一套行云流水的营销组合拳,而且拳拳到肉,步步紧逼,让观众躲无可躲。这两年,一些传统广告公司的"老"朋友在一起,老是会聊到当年,"你看,当年我做的那个案例,客户花了2千万,投了个黄金时段,3个月,就火了,全国上下谁不知道我卖的那个产品!""你那个算什么,我做的那个项目才厉害,买了一个央视招  相似文献   

20.
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屏"这个东西了。今天的媒体产业,已经是"多屏"的世界——从电视到电脑,再到Pad和智能手机,未来还会有镶在眼镜里的屏、穿在衣服上的屏,冰箱上的屏、汽车里的屏。人类传递的信息越来越会电子化、海量化、自助化,同时也是"瞬时化"和"不可停留化"。这是趋势,没有人能漠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