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佛教变文与中国戏曲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是佛家对俗家讲经说法的底本。这种讲唱结合,韵散交替的叙事学样式开中国说唱学的先河。本试比变的形式,内容,艺术形象思维三个方面分析了佛教变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夏伟 《文教资料》2007,(25):46-48
本文从中国戏曲和古代小说的关系入手,首先阐述二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涉及史传文学、唐传奇、说唱文学的作用。再详细论述中国戏曲的四大传统,重点分析其对古代小说的渗透和影响。具体而言,戏曲的谐谑传统是古代小说向其学习的直接动因;诗学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方式的影响;传奇传统对古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以及技艺传统对古代小说中对人物刻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傩戏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却又保留有古文化的原始气息,对我国戏曲的产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历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周群教授《宗教与文学》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又是该书关注的重点。其中,作者对僧人的文学创作、佛教对中国古典文论和文学体裁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三个问题的分析最见功力。  相似文献   

5.
从整体上看,佛教对辽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佛教信仰也成为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强化了各民族信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心理,对于作为多民族政权的辽朝的政治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信仰也使辽朝间接掌握了大量物质财富,并为维护辽朝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也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精华,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不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戏曲都属于人类共同的艺术成果,虽然东西方在文化、审美有着一些差异,但二者之间在艺术形式、表现形式以及发展的历史上又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重视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并取得了不少实绩。文章拟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研究的相关论文作一个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对其分为三类:一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宏观把握,二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反思与修正。把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整体的总结,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过至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国戏曲综合了文学、表演、歌舞、说唱四个方面的艺术因素,加上社会条件的具备,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在宋元之际,中国戏曲终于成熟,并一举登上了高峰.  相似文献   

9.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宋两代是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从文学、哲学、艺术和风俗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佛教对唐宋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社会化和习俗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谚语和佛教     
本文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了汉语中受佛教影响的谚语。首先以耿文辉编《中华谚语大辞典》为基础,量化地统计了含有佛教词语的谚语,并举例说明,然后考察了来源于佛经和佛教故事的谚语,最后从佛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出发,介绍了反映佛教思想的谚语。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用"寺庙"来泛指佛教寺院,罕对"寺""庙"二者进行辨异。笔者此文重在考察寺、庙的本义和历史变迁,并指出"寺""庙"的结合是外来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见证,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佛教兴盛于印度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列国时代",衰败于其封建时代.然而在中国,它却高度发展于汉魏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这一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更需要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而主张逆来顺受的佛教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其二,中国有着成熟的封建统治者,对政教关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放手发展佛教.其三,中国有着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社会思想,使富含深邃思想的佛教能与之互相促进,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中西荒诞戏剧承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荒诞戏剧与西方荒诞戏剧有着事实上的影响和渊源关系。中国荒诞戏剧在主题因子、内向化品格和反戏剧表现形式等方面与西方荒诞戏剧呈现出一致的艺术追求。而信仰危机以及民族之间相通的艺术旨趣使这种中西戏剧对话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何种特点?这一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佛教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续佛慧命的根基以及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佛教具有平民化、禅观实践与圆融精神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他的戏剧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渗透到他的表演实践中。布莱希特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给中国戏剧革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从其总的方面来说,形成了若干特征.从思想形态来说,其特征一是圆融精神;二是真常佛性论,任其自然的修行法.作为一种宗教,中国佛教的外在形态更具有地域特征,如中国佛教没有大规模教团组织;管理众多寺庙的是僧官系统,僧官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大规模的寺院经济;中国僧众所承担的世俗义务要大于其作为宗教神职人员而得到的特权;吸收及改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成分,如占卜与谶纬对佛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阐析中国话剧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其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戏曲等舞台艺术有极大的差别,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又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有互相借鉴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是一出纯粹印度式的戏剧,它标志着古典梵剧的高度成熟。同时,对中国古代戏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章以《沙恭达罗》的中文译本——卢前先生所译的《孔雀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译本的分析,简要探讨了印度古典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国佛教界,还是日本佛教界,都不约而同地对影响中国佛教最为深远的如来藏思想展开了反思,甚至批判.中国方面的主力先是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和吕澂,其后是印顺法师;日本方面,一开始主要围绕着<大乘起信论>以及<楞严经>的真伪展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则有"批判佛教"思潮集其大成.其实,这一思潮所指责的如来藏是"实体"、"基体",如来藏思想是受"神我"说影响而来等等观点都是站不住的.而将如来藏思想当作在印度大乘佛教独立的"第三系"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