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的素材作为替代品是美国一些地方电视台得分低的原因之一。中央电视台过去国际新闻多是采用国外同行的录像资料,这不仅影响了这方面报道的独特和深度,也降低了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从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向国外派驻了十五个记者站,并对伊拉克危机,南斯拉夫遭北约轰炸等重大事件派出报道组进行重点现场报道,这就使中央电视台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有了自己的声音,大大增强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际大台的权威性。现场报道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每个重大新闻事件我都有记者到达现场,我的新闻都是来自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二是扩展了电视新闻信息量…  相似文献   

2.
胡弋 《新闻前哨》2007,(7):113-113
记者站被称为报社驻外“使馆”,是新闻媒体同各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加强联系,建立健全新闻报道网络,实践“三贴近”,增强新闻报道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有效平台。笔者作为湖北日报驻随州记者站的记者,2006年在湖北日报发稿148篇,其中上层建筑领域31篇,经济类26篇,社会新闻24篇,文化报道30篇,其他类报道27篇。从发稿情况看,工作性的报道仅占少部分,大多数稿件将视角投向了社会经济生活,关注民生。这既体现了鲜明的党报特色,  相似文献   

3.
实现新闻贴近性是新闻媒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新闻媒体坚持以人为本赢得读者的应有之义。近些年来,《驻马店日报》在这方面付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通过设立县区记者站,充分发挥记者站优势,依靠驻站记者,突出做好事件性报道、工作性报道和小人物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努力实现新闻的贴近性。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河南日报部分驻站记者汇聚漯河,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进一步加强记者队伍建设,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力争多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闻精品.安阳记者站李根林认为,记者首先应淡泊名利,立足本职工作,一心一意从事新闻报道,注重学习新闻理论,开展业务研讨.同时,发挥记者站的整体优势,统一调度,联合攻关.开封记者站张国梁提出,驻站记者要增强职业意识,摆脱名利的困扰;增强精品意识,摆脱繁忙事物的困扰;增强名家意识,摆脱新闻无学的困扰.中原油田记者站黄锡景认为,驻站记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学精思,深入调查研究,选择报道的新角度,善于分析势点问题,增强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机构加强了国际新闻的采编工作,一些国家级新闻机构的驻外记者网络初具规模。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为例,它在15个国家建立了驻外记者站、点共19个,派出记者60名,覆盖了全球主要区域。同属于国家广播电视系统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也在最近几年加大外派记者力度。目前,CRI的海外记者站数目达32个。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3,(10):71-76
新闻大事件,舍我其谁新闻是中央电视台立台之本。2013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王牌新闻节目创新超越,收视稳步提升,由节目引发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持续不断;新闻频道收视高位稳定运行,特别是每次"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更是形成了收视最高点。目前央视已建成覆盖全国及全球的新闻采编网络,拥有31个国内记者站,71个海外记者站,2个海外分台以及3000人的海外报道团队,在第一时间深入新闻现场,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国际重大新闻报道上也越来越显示其独有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李建国 《今传媒》2011,(6):127-128
中国的重要通讯社和媒体都在境外设立了分社或记者站,大批驻外记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随着国内受众对国际资讯全方位需求的逐渐增加,要求驻外记者成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复合型"记者。具体说来,驻外记者有三项基本任务要完成,一是采访发稿,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广交朋友。为完成这些任务,驻外记者须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敏 《中国编辑》2005,(3):58-59
在当今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中,借助编译外语新闻素材发布新闻信息已成为国际新闻源的重要补充渠道,也是提高新闻时效、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外国媒体,无论是后方编辑部还是驻外记者都无一例外。因此编译新闻素材已成为国际报道业务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编译人员的日常主要lT作。  相似文献   

10.
最有亮点的国际报道: 央视利比亚战争报道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就是驻外记者的出镜报道.突出的就是对利比亚战争报道.央视被派往班加西的记者王梦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发网战争前沿的报道.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的冯韵娴和我国其他四名记者在的黎波里被反政府武装围困在里克索斯酒店5天,仍然坚持在枪炮声中报道战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国驻外记者的出镜报道.突出的就是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央视不仅派出了驻外记者深入利比亚报道战事,而且还派出了女记者队伍.被派往班加西的记者王梦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发回战争前沿的报道.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的冯韵娴和我国其他4名记者在的黎波里被反政府武装围困在里克索斯酒店5天,仍然坚持在枪炮声中报道战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在伦敦骚乱和曼谷洪灾的报道中,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女记者在第一现场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2012,(1):61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任永雷在2011年第12期《电视研究》刊文,认为以BBC、CNN为代表的国际媒体驻外记者站在成本控制、机构功能、人员配置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势。一、国际媒体经营压力加大,驻外记者站纷纷缩小规模、控制成本。BBC严格控制国外专业记  相似文献   

13.
张晖,1967年11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曾先后在国际台国际部任编辑,在时政部任记者,在英国任驻外记者。现任国际台时政部主任,时政报道首席记者。擅长国际新闻报道和时政报道,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对外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多年,既做过驻外记者,也干过国际新闻编辑,以下结合<环球>这本国际新闻杂志的编辑业务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介绍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综合性文集,共收入40篇文章。其中4篇是新华社领导同志论述国际新闻的指导方针和国际新闻改革问题的文稿。36篇由在国外工作数年乃至二三十年的经验丰富的新华社记者,就各自在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中感受最深的问题和经验写出的各有特色的文章,介绍了他们对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及五大洲许多国家的报道的成功经验,介绍了驻外记者须  相似文献   

16.
杨琨 《声屏世界》2012,(3):41-42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①高质量的现场出镜报道,可以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现场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记者出镜这一报道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邓志云 《青年记者》2007,(16):139-139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具有报道立体、现场感突出、可读性强的特点《。威海日报》、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以其拥有的报道性、记录性、即兴性等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电视新闻中的记者出镜,是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当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记者出镜就是指电视记者站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镜头,以口头播报和评述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形式。事实证明,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因其新  相似文献   

19.
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汹涌澎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世界浩如烟海,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华社驻外科技记者,如何根据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新闻报道的特点,摄取第一手新闻,避免转发他国的一般性新闻报道,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加强第一线的深入采访,发挥驻外记者的优势?笔者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了三年多科技记者,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感到茫然,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似花非花。但也有点滴体会,片缕随想,信手写来,供诸君参考。专访,是国际科技采访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现场专访,或电话专访;也无论是人物专访,会议专访,或展览会专访等,记者以根据我们国家独特的新闻报道角度和要求,向采访对象提问,直接得到其新闻来源不可能提供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还可以在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